【内容摘要】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是声乐教学中的“软系统”,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对于声乐教学品位的提升与人性的深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必要形式等方面,对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声乐教学 心理教育 意义 内容 形式 一、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要很好地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地认知心理教育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一股“心理学热”,许多国家的许多领域,都把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当作一种正能量和“软实力”,倾力推进。我国也如此,各领域都重视心理引导、心理咨询、心理调控,心理咨询师开始受到重视。央视的许多栏目,都有心理专家作为嘉宾,进行现场心理分析、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心理辅导。 同样,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也是时代的需要,势在必行。 人的心理是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如同一个“小宇宙”,所以革命导师恩格斯把人的心理比喻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声乐艺术的发展其实也与人类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极为相似。在20世纪以前,声乐的发展历程是各种声乐技法的发现和普及的过程,而今天,人们日益意识到心理因素在声乐学习、教学和表演中的重大影响,人们日益重视对声乐心理领域的研究和运用,心理学在声乐学习和表演中的运用现在已成为声乐教学水平提高和表演艺术进步的有力推手,将来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声乐教学、学习和表演中心理现象的学科,是现代心理学在声乐学科的应用。它能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声乐学习和表演的心理规律,从而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增强声乐学习和表演能力。① 心理现象与物质现象不同,其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具有内隐性的特点。按性质、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大的方面。心理认识,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其是在人脑中产生的具有从发生、发展到完整历程的心理活动。其由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构成。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现象、特性、意义及本质的反映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声乐教学和表演是典型的心理过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对声乐学习和表演意义重大。由于心理学是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因此,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声乐学习和表演中有巨大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不仅可以正确全面地理解声乐活动中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而且可以全面提升心理素质,进而为声乐演唱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可靠的保证。 由此可见,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中心理教育的“主体工程”,其是声乐教学中心理教育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也是载体的依托。 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是声乐教学中心理教育内容的重点与核心。素质即能力,素质教育也就是能力培养。声乐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几种主要心理能力: 1.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是声乐演唱的基础能力,只有正确地感知,才能够正确地演唱,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感知能力是感觉能力与知觉能力的合称。“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化,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②声乐演唱必须以正确地欣赏音乐作品为基础,而这种欣赏又以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为保证,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虽然感知音乐艺术主要依靠敏锐的听觉能力,这看似是一种生理能力,但是听觉能力受大脑支配,所以这种能力又是生理能力与心理能力的综合。 2.音乐想象能力 音乐想象能力也是声乐演唱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所谓“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③。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它更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要方面。”④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声音形象,必须依靠过硬的想象能力才能够形成。 3.音乐情感能力 声乐演唱的生命是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并以此感动受众。所以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情感表现能力。 (二)心理调控教育 声乐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养成正确、健康的心理状态,施以系列化教育。 三、心理教育的必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必要形式,是声乐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可靠保证,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同时又反作用于内容。 声乐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必要形式,要以人性化教育为原则,采用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 心理学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原理对于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有着非凡的意义。声乐学习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有紧张、过度兴奋与消沉这两种。这两种主要的心理问题都能通过心理学的高级神经过程基本原理加以缓解和解决。心理紧张影响学生对歌唱技术的掌握是声乐学习中最普遍的问题,陷入紧张心理状态的学生往往就陷入心理学紧张的怪圈难以自拔,技术动作越做不出来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做不出来,这样就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就会造成他们继发性的心理紧张,导致他们学习的困难。根据高级神经的相互诱导原理中的同时诱导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减少乃至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达到让他们掌握声乐技巧的目的。怯场是声乐学习中更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很多学生在不经意间把高音唱上去了,而当他们知道是这么高的音时常常唱不上去。很多学生一进考场就紧张,身体就僵硬,唱起来与平日判若两人。对于怯场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努力加以解决。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多演、多唱、多实践。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经常参加演出实践,会很好地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注释: ①徐淑云.声乐教程[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241. ②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65,369. ④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