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危机与突发事件也日趋频繁,心理危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探索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关系到学生生命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214-01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依靠现有自身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而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 (一)大学生认知发展不成熟 1.大学生形势逻辑思维占主导。在形势逻辑思维活动中,个体更加强调逻辑性、确定性和客观性,而较少注意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这使得大学生不能客观、理性、辩证的认识事物,对事物常常做出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简单评价。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平衡。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自身发育的成熟,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使他们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我,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独立与依附的冲突、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 (二)大学生的情绪发展呈现明显的矛盾性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 1.情绪的冲动性。情绪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激情状态,往往认知范围狭窄,缺乏全面准确的判断力,不能正确评估行为的后果。大学生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刺激,情绪就会突然爆发,借助冲动力量的驱使,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感情用事,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 2.尽管大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波动性。他们时而快乐、时而忧伤、时而奋进、时而消沉,一个小的刺激就可能产生较大的情绪变化。 3.大学生的情绪具有持久性的特点。情绪体验持续时间长,逐渐变化成一种心境,这是大学生情绪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内隐的情绪也是相当危险、有害的,一方面,长期的不良心境会诱发人格的改变;另一方面,内心能量的积聚会引起过激行为。如有的学生,对于平时遭遇的“不平事”,他采取一贯的隐忍态度,于是不良情绪不断积累,使他产生了仇恨和报复心理,最终较为理智的实施了他的杀人计划。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危机干预调停 危机干预调停,是指对处于困境或挫折中的个体予以关怀和支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期的帮助过程。危机干预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促使当事人适当地释放积蓄的情绪,改变对危机事件的认知态度,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当事人获得对生活的自主控制,预防发生更严重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平衡。 建立健全三级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级是在学生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接触,随时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时,及时向所在学院辅导员、班主任汇报;二级是辅导员、班主任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宿舍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向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汇报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三级是学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给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二)建立愈后跟踪反馈制度 辅导员随时了解大学生的动态情况,及时进行有效识别,进而做出正确判断。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将情况上报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学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给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于那些经心理咨询中心评估诊断有精神类疾病的同学,辅导员、班主任及时联系到家长,征得同意后转介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 对于精神专科医院治愈复学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加强跟踪和反馈,跟踪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其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应构建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和心理干预体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学出版社,2006(1):34-36、71-73. [2]孟庆恩.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30-432. [3]廖深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J].教育评论,2007(5):23-24. [4]黄建榕,陈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