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理调适的策略 自我心理调适的理论依据是情感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情感是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需要的基础上,以认知活动为前提和中介,受态度的性质所制约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因此心理调适有三个基本策略:调控需要、改变认知、适应环境。 1.调控需要 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人要自觉地抑制与排除那些低级庸俗的需要,无益的和有害的需要,以及不合理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那些高尚的需要,有益的需要与合理的需要。这样就可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快乐成长。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有一些主导性的需要,为了使这些主导性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辅助性需要应作出适当的让步或退位。 2.改变认知 在为人处事中,要学会放弃绝对化要求。心理学认为,绝对化要求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它是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不顾主客观情况,忽视一切不确定的因素,超越现实的可能性,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绝对化要求,思维缺乏弹性。这种不合理的信念将某一事物与某一个词连在一起。例如,“我必须成功”,“我必须考上名牌大学”,“你应该对我好”,“你应该答应我”。这些要求一旦没有如愿,就会陷入悲观、苦恼和怨恨的心境。其实,这是唯意志论的表现。我们要懂得: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事如愿是不符合现实的。另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个性,人家不可能无条件地服从你的意志,满足你的要求。 3.适应环境 心理调适策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适应环境。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生活在环境之中,首先要认识环境,对环境的要求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个体首先必须认清环境,审时度势。同时,由于适应环境涉及的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所以个体还要对自己的需要有清楚的了解,知道“我想要什么”,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价,弄清“我能干什么”,做到知己知彼,进而对环境因素的性质作出可控或不可控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调控的决策:对于可控因素,选取恰当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步骤,并考虑环境的可接受程度,控制行动的速度和力度,从而有效地适应和改造环境,实现自我目标;而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当个体目标因环境因素而无法实现时,则应主动调适自我,接受现实,宣泄情绪,另找出路。这既有利于个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健康的心态,也有利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有效调整。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陈兰萍.自我调适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3]黄训美.合理变通:一种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B12) [4]万全昌.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安康师专学报,2004(5) [5]陈新叶.应用归因理论调适中学生学习心理[J].青少年研究,2002(4) [6]张劲东.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策略[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5~13 〔责任编辑:庞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