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德州的情怀,教育学生尊重历史 乡土历史资源最突出的特点是形象具体,亲切自然,学生们耳熟能详。将其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易于对于学生们产生很大的感染力;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既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又能用联系的观点思考该问题由古至今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例如,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国力强盛和薄来厚往外交政策的有力证明,在此影响下,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菲律宾古苏禄国三王及随从三百余人浮海朝贡明王朝,受到永乐皇帝的盛情款待。不幸的是,三王在回国途中,东王巴都葛叭答剌在山东德州突然病逝。永乐皇帝闻讯后随即派遣官员赐祭,并以亲王之礼将东王葬于德州。此后数百年中,历届中国政府对苏禄王墓的修缮始终没有停止,苏禄王国在中菲两国两脉后裔之间的联系和往来也由此不断加强。围绕苏禄王陵墓形成的德州北营村已有55户222人,而在全国范围内,苏禄王后裔已经达到3700人。在学习《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时,笔者将该本地史料引入课堂,并鼓励学生讨论。由于对苏禄王的故事非常熟悉,大家讨论热烈,最后得出了许多结论:1、苏禄王的归国路线说明德州“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绝非虚指,德州是当时连接华北与华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2、苏禄王墓作为中菲友好交往的象征,其产生和发展过程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对外交往。3、尽管菲律宾国内一小撮政治势力极力鼓吹所谓“中菲领土争端”,但中菲友谊是两国交往的主流,那些无视历史、别有用心的小丑终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等等。可见,家乡的古迹不但能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引起他们对这些古迹由来的思考和其未来的展望,有效地培养了他们学习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德州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认清教材和乡土历史资源的区别和联系 尽管德州乡土资源丰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作用巨大,但它仅可作历史教材的补充,不能取代教材。因此,在运用德州乡土资源时,必须仔细斟酌挑选的资源是否有必要,所选资源的各个方面在授课时应如何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讲解等问题。虽然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浓厚,然而如果教师不假思索地将乡土资源全盘照搬,不但会挤占讲解重点知识的时间,还容易模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反而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2、认清“国”与“家”的区别和联系 如上文所述,乡土史资源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情怀。然而,如果过分夸大家乡历史资源的作用,就有可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国”和“家”联系,容易对之后进一步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历史教师在运用德州乡土历史资源时,既要褒扬乡土资源的积极作用,对其消极影响同样不能避而不谈。另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德州名胜古迹在宣传时过分夸大有关古代人和事物的历史作用,违背了历史学习客观严谨的要求。 总之,德州乡土资源是本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若运用恰当,这些乡土资源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正确思考和学习历史的能力,更能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怀。德州市各中学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仍有待于探索,笔者仍希望本文能对本地初中乡土史教学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