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学生写人叙事习作“生硬”、“千人一面”,选材缺乏“性格意识”。只有有了“性格意识”,才能根据人物性格选取设置合适的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品质。 [关键词]写人叙事作文;典型事例;性格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写人叙事作文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要训练并掌握的写作内容,写人作文在初中阶段更是写作重点。通过事件来写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一种品质或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多种品质。常见的学生习作能重视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叙述语言,虽然也通过事例来写人,但总给人“生硬”、“干瘪”、“概念化”、“平面化”、“千人一面”的印象,笔下人物缺乏应有的“性格”,如何使笔下人物“活”起来?笔者认为学生选材时缺少“性格意识”!只有有了“性格意识”,才能根据人物性格选取设置合适的事例,反映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品质。以本人的从教经验,现归结如下,以与共享。 一、浓墨重彩写琐事,多角度展示人物性格 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他总活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事件中,他们有的勤劳,有的懒惰,有的处处为别人,有的时时为自己,有的铺张浪费,有的俭省节约,有的爱唱歌,有的爱学习。平凡的小事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显露着人物鲜的个性,拔动读者感情的琴弦。所以选择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琐事虽普通,但能从不同侧面表现主题,展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具体实在地折射出人物的个性。 杨绛的《老王》中就选取了老王蹬三轮车的职业、“田螺眼”的原因、贫寒的家境、帮“我”送冰、送先生上医院、改装三轮车,病中送鸡蛋香油,去世……作者选取了这么多的日常琐事,从不同角度突出“老王”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人,我们在泪眼中读出了一个鲜活的朴实善良,先人后己的“下层好人”形象,文章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着笔于平凡琐事,真实地再现人物。 但并非说什么琐事都可以写!写作时要选取与主旨有关的事例,即使那些能表现主旨的,但彼此间重复的,也要毫不客气去地舍弃。矛盾先生在《有意为之??——谈如何搜集题材》一文中形象地谈道:“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而选用时,要像关卡严厉的税吏,百般挑剔。”实际上讲的是搜集与选用材料的关系。一般来说,记叙对要详写一两件事,而略写几件,以保证既浓墨重彩地表现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又蜻蜓点水淡淡几笔关照人物的其他方面。例如《老王》,作者不是平均使用笔墨,重点放在了老王生命的最后给“我们”送大鸡蛋香油的事,典型深刻的使人物“立”了起来。 二、叙事不回避糗事、不雅事,侧面关照人物性格 刘再复曾说:“性格真实是艺术真实的一个根本部分。艺术真实包括性格真实”。①现实生活中的人九成是凡夫俗子,他们也打哈欠流口水、有难看的睡相;也贪婪吝啬、占小便,而正是这些糗事、不雅事,才使笔下人物是其人而非彼人,涉笔于此,不仅无损于人物性格塑造,反而使人物的特点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加鲜明。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衣着“很模糊”大冬天穿着白西服寒颤颤的,别人误以为他是扒手,突出先生不修边幅,邋遢的形象。《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背后总喜欢“切切察察”、讲“长毛”的故事、“大”字的睡相等不雅事的叙写,使阿长形象更加丰满,读来如临其境,让人忍俊不禁,掩卷难忘!豆腐西施杨二嫂顺手牵羊拿走了母亲的手套和“狗气杀”的糗事的叙写,更是以少胜多,叫人拍案叫绝,通过此等不雅事的叙写,人物形象不仅“活”了,而且立于纸上。! 鲁迅在谈到《红楼梦》时曾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② 人无完人,真实也许就包裹在那些我们不愿或不敢示人的事情里。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一些“感人”、“美丽”和“真实”,只是出于某种顾虑将它深埋于心,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也许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题材。也就是说,写作不必有太多的忌讳和禁区,让心灵的底片暴光,不回避糗事、不雅事,这才是内容的真实! 三、惜墨如金点化不凡事,突显人物闪光性格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前面琐事、不雅事、糗事的叙写,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形象性应已具备,要想使人物闪光,突出文章主旨,就需对“不凡事”进行点化!如同画家最后的点睛之笔! 胡适在写《我的母亲》时,开篇叙写我儿时的经历、母亲对我的管教、母亲与大哥嫂子的相处等十多件琐事,写出了母亲的严厉、隐忍的性格,但如果仅仅这些,胡适的母亲与天下人的母亲区别不大,所以结尾作者选了五叔对母亲的侮辱性的言辞及母亲的态度,寥寥几笔突显母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的刚性个性!不凡事的叙写以少胜多,惜墨如金,但是突显人物闪光个性,使人物在平凡中显本色,使文章主旨鲜明。 总之,写作要有“性格意识”,围绕人物性格选材,如此,在大量材料面前才不会迷失方向,人物形象才会真的“活”起来。 [参考文献]: 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作者:刘再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6月版。 ②《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作者:鲁迅。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9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