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养生之道在哪里

时间:2014-05-06 06:37 点击: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 每次教庄子的《庖丁解牛》,最后都要向学生交代养生问题。可教材和参考都避而不答,说些按照规律办事之类的无关痛痒的话,让老师很犯难:照本宣读,回避问题吧,职业使然,良心使然;明明白白回答吧,资料有限,且大都模棱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

  每次教庄子的《庖丁解牛》,最后都要向学生交代“养生”问题。可教材和参考都避而不答,说些“按照规律办事”之类的无关痛痒的话,让老师很犯难:照本宣读,回避问题吧,职业使然,良心使然;明明白白回答吧,资料有限,且大都模棱两可,不知所云。最近上选修课,再次遇到这问题,我只好硬着头皮“猜度假说”了。

  问题的关键当然是“养生”一词了。那么,什么是“养生”呢?这本是道家的术语,就是通过练气、炼丹、医方、食物营养、锻炼身体等方式,达到通经活血,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目的。而先秦道家庄子更主张,遵从自然的中正之道,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来护卫自身,保全天性,不给父母留下忧患,最终尽享天年。

  大家都知道,《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的开头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天年”。接下来以寓言故事(即比喻论证)论述“养生”问题,文段的结尾就是以文惠君的话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

  我反复阅读,仔细推敲:这篇寓言是重在说“解牛”,还是重在说“用刀”?经过对比、揣摩,我断定,本文重在说“用刀”而不是“解牛”。理由是:其一,本文的主体是庖丁的对话,而谈论的主题就是如何用刀。其二,庖丁就是拿自己和良庖、族庖的用刀进行对比,说明自己善于用刀的。其三,从庖丁的“释刀”到“善刀而藏”都是写庖丁对刀的态度和行为。其四,庖丁的“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并非因为顺利解完了牛,而是因为又一次完好无损地用完了刀。(乃至又一年使刀刃“若新发于硎”。)其五,从文惠君先后两次赞叹的变化,也能看出庄子的寓意——第一次,是看了庖丁的艺术化的解牛技艺(即外行看热闹)来夸的;第二次,是听了庖丁的用刀心得报告后领悟的(即内行听门道)。所以,庄子才借文惠君之口道出“吾得养生焉”的结论。

  我们不能被第一段艺术性的描写所迷惑(文惠君盛赞庖丁也源于此),因为庖丁开口就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已超越了艺术技巧而追求自然大道。)接下来大段讲述他是怎么“游刃有余”用刀的。“刀”与“道”谐音,用刀诀窍,正是养生之道——顺应自然,明哲保身,延年益寿。且“刀”不仅在“用”,更在于用后的“藏”。而庖丁在用完后正好细心地“善刀而藏之”。这可不是“下意识”或“随意”的举动。“养生”之道,正在“用”与“藏”之间,所谓“韬光养晦”,“无为而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文惠君终于领悟了:“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而不再是庖丁的解牛“艺术”了。文惠君也完成了从开始的“外行看热闹”,到最后的“内行看门道”的认知转变,并引领我们在精心研读后,也达到认知的转变与提升。因此,我认为这个文段就是以“刀”论“道”,深入浅出地论述“养生大道”的。

  从“用刀”的角度来理解“养生”就很容易了。同样的刀,用法不同,寿命不同:族庖以砍,所以“月更刀”;良庖以割,故而“岁更刀”;庖丁以道,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如此遵道而行,就是再用十九年恐怕仍是新发于硎。)从用刀“一月”、“一年”到“十九年”,其寿命有多大的差异呀!这不正是养生问题吗?可见,庄子就是借庖丁的用刀之道,来告诉我们养生之道的。你从文中领悟了“用刀”的诀窍,你也就明白了“养生”的奥秘。我深信,庄圣有知,会对我的“歪解”报以微笑的。

  为了让同学们更简明地理解庄子寓言的主旨,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牛

  解

  庖丁———用——刀=====道(养生):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善

  藏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