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课程体例的编排来看,物理实验教学紧跟于课堂教学之后,应被看做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检验,并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重视新课标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升他们的实验参与度。通过教学模式定位,可围绕: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完备物理实验课题的设计、完善物理实验小组的建立,以及创新物理实验效果的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路径构建。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标;实验教学;路径构建 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模式的研讨,目前更多的是聚焦于课堂教学领域,却较少关注于实验教学环节。鉴于这一事实, 笔者尝试就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究。从高中物理课程体例的编排来看,物理实验教学环节紧跟于课堂教学环节之后,一般被看做是对物理理论知识的验证,并在该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然而,上述基于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形态的功能定位,仍无法完全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缺乏对培养学生物理探究能力的关注;另一方面,缺少对学生实验操作参与度的考察。不难发现,特别对于后者来说则成为当前实验教学中的硬伤。由此可见,随着教改活动的不断深入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应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纳入其中。这样一来,才能真实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解读 “有效性”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对其内容进行解读依赖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新课程目标这一评价机制下,对“有效性”的解读可以围绕着短板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学生探究能力的构建 探究能力不仅反映在思维意识上,也反映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遵循教师演示,学生参照进行的方式来开展。这样一来,在未能激发起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情况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从而应建立起“课题—探究意识—探究行为”的三段式教学路径来实现这一能力构建目标。 2.学生参与度的提升 之所以提到“当前学生参与度问题成为物理实验教学的硬伤”,则是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象的一种反映。即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呈现出:部分学生主动参与、部分学生则被动旁观。从而,便自然制约了学生参与度的整体提升目标的实现。为此,能否在不改变小组实验这一组织形式的同时,又能提升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则成为实现新课标所要完成的工作。事实证明,这是能做到的。 二、解读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定位 在上述解析基础上,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进行模式定位。 1.针对教学目的的定位 这里的教学目的应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区别,即教学目的不仅包含具体的教学目标,还涉及对学生物理操作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限里,针对学生物理操作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而言,应更多地放在促进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最终完成对某些物理结论检验的工作上来。 2.针对教学手段的定位 教师作为物理实验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仍应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地位。但这里的主导性与传统的教学演示、学生操作监督则有不同,即教师应成为物理实验课题的设计者,以及对学生物理实验操作的观察者,最后再成为对物理实验操作进行讲解的总结者。 3.针对教学评价的定位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实验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升他们的实验参与度,所以,教学评价在传统基础上也应做出调整。传统模式重视对学生个体操作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这里在保留这一模式的同时还应强调对合作小组整体操作效果进行评价,且通过建立小组总分与个体分值相关联的制度,来实现上述教学目的。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学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物理实验教学的路径构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应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这里首先需要在全组教师内,明确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教师不仅应掌握具体的教学目标,还应在校本要求下建构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高的参与度。这样一来,才能在知行统一模式下来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应该注意,相比较“老教师”来说青年教师更能把握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创新模式。因此,学校还应重视对老教师的“帮扶”工作。 2.完备物理实验课题的设计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时限制下,以物理实验课题研究为特点的实验教学应成为传统实验教学的补充。高中物理主要包含力学、电学、电磁学、空气动力学等板块,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合理选择课题实验的板块,以及进行实验课题的设计。笔者建议,遵循安全性、可控性原则,可着重在力学板块进行课题设计。这里还有一层考虑,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更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生联系。当然,还应发挥教研组的力量来进行课题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