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图书馆知识共享的障碍来自于组织结构、人事、价值观和知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四、图书馆进行知识共享的策略 (1)隐性知识的聚集和积累: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基础是知识的聚集和积累。从载体上来说,知识通常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知识,但图书馆基本上是以显性知识为主,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累积。图书馆隐性知识又分为个人和组织这两种隐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关于馆员自己无形的信息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态度等。组织隐性知识的基础构成是个人隐性知识,概括的说,图书馆在其独特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组织文化和业务流程中包含了丰富的有价值的隐性知识。 (2)建立知识共享网络平台: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发展,为知识共享创造了一个更方便的方式,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成本分担。信息技术使信息存取更加容易,促进了更为有效的人际知识交流,介入知识发展的领域,使用特殊的解决方案,支持读者和图书馆的知识创新。 (3)大力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活动: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服务社会已经远远超出文献信息的范围,通过各种报告和讲座,建立起了图书馆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帮助读者更加方便、直接的获得必要的知识和信息,它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知识共享型图书馆的重要环节。 (4)扩大公共图书馆的联盟机构:图书馆联盟是一种新的图书馆组合模式,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组织。图书馆联盟的扩大,大大降低了文献购置的成本;联合编目,实行书目数据一馆录入多馆利用的高效率模式;联合参考咨询,发挥了本身所具有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改进的馆际互借方式,可以改变的现状是文献信息资源短缺和反复建设。因此,扩大图书馆联盟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建立激励机制:为了保证和激励隐性知识在图书馆员间的的交流和共享,图书馆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图书馆可以采取对私人投资补贴的方式,鼓励馆员参加培训班,然后对馆员创造出的智力成果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补偿和奖励,当其他馆员对这种知识成果有需求时,获得补贴的馆员有义务将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知识的垄断,也确保了知识的共享。 (6)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固定模式被打破,其内涵和外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馆员和读者即是知识的提供者也是知识的需求者,实现知识的流动和互动,即读者知识和图书馆知识的创新和增值,达到双赢目的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读者的图书馆价值创造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馆员采取对读者的观察、体验、模仿等感性经验交流的方式,掌握读者潜在的知识需求。其次,图书馆咨询人员可以在调研报告中描述读者的信息需求,或是将读者的需求以一种图书馆易于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再次,读者通过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和馆员那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结合自己本身拥有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创新。最后,建立读者知识库,使其变得更为适用,以利于图书馆员共享和学习读者的创新知识,丰富了隐性知识库。通过不断的学习,读者的知识创新和积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最终实现了图书馆和读者的高效率交流。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来看,社会需求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才是图书馆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的力量基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力量越大就意味着共享的程度越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知识的社会注入了活力,使图书馆事业发展生气勃勃,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遇,运用自身所长,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即社会化的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陈雅著.知识图书馆:理论与模式[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 [2]苏莉.构建图书馆社会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D] [3]杜海云.图书馆如何实现知识共享.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4):46-48 [4]李荣素等.图书馆知识共享问题研究,现代情报,2004(06):166-169 [5]周九常等.图书馆知识转移与共享[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70-310 [6]杨敏.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研究[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