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合作者,需要能够根据教学实践,将学生日常生活和数学知识实践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地认识,通过采用探究性教学法,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深奥和思维训练功能,要让学生有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本文将主要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模式 当前,在以教材为中心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从概念、计算方法、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等方面精心备课,课堂步骤按教案设计逐一进行,教学活动是预设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数学教学,把学生看作积极的思考者和参与者,教师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活动是生成性的。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 探究性教学是近几年教学领域探讨的热门话题,研究者见仁见智,有的从教学观念角度研究,有的从教学思维方式角度研究,有的从教学活动属性角度研究,有的从教学手段角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与锻炼;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数学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应用[2]。在教学方法上:每部分教学结束,予以全部内容的小结,提示重点与难点内容,并布置适量的复习思考题与计算分析题,以理解与巩固所学内容。学习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次左右习题课,以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在有关部分可安排选题练习,即自己选题,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选择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并可选用创新性教学形式[1]。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模式的难点分析 1.对高中数学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投入一直是薄弱环节。在教学投入不足中,高中数学教学的投入不足更加突出。普遍反映,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以及本身的业务素质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学校应在人事编制、讲课津贴、师资培训等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学给予重视。 2.传统观念的影响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遇到的高中数学学习难点相对集中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构成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说明任何学科对一位学生来说都不是全部。数学在教学时,会让学生在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数学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例题选择的意图必须十分明确,这是例题的讲解及处理的前提。例如,例题的选择意图应该突出这样的几个主题:①前面所学的知识(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公理及思想方法等)的巩固;②为形成或巩固数学技能所做的示范或加强;③提醒学生数学学习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缺陷;④针对学生各种能力(包括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⑤进行某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或教育[2]。 3.课堂探究形式单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仅采用常规的问答式的方法探究,这种方法不能真正地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并且所起的教学效果也不如意,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地成为朋友,能够进行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