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这个案例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觉它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鉴”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探询和引领下,学生学会了一种思维的方式(即理解词语的方法),而这种思维的方法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学生在展开思维的过程中悟出来的,原汁原味、透彻心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观察到这种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坐下,然后把回答的对象指向另外一个学生,直至找出心中理想的答案。这是师生互动中一种较为消极的回应,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他最多是从别的同学的回答中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答案,却因为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引领,而缺失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我们经常讲“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教师可以从错误的回答中进行探询,寻找到学生思维的方向和轨迹,然后通过有效的引领,让学生在改变思维的过程中学习思维的方法。 二、在理解的“困惑处”探询 [案例二] 师:“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一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许多学生流露出困惑的表现,一时间无人举手。) 师:不着急,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在你的心目中,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真君子”? 生:那些说话算话,很讲信用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真君子。 生:那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具有爱心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真君子。 生:我心目中的真君子是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谦虚懂礼,文质彬彬的人。 生:我心目中的真君子外在儒雅,内在高尚,对人情深意重。 师:讲得真好。课文中孔子把水比喻成真君子,那么水和真君子之间一定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回过头来好好地读读这一自然段,找找水和真君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生:水有德行,它滋润万物,哺育生灵。这一点和真君子一样。 师: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谈这一点吗? 生: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都离不开水,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 师:你看,水是多么的重要,它的内在美不美?德行高尚不高尚?(学生回答高尚) 生:水有情义。它没有固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 师: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生:很多物体是有形状的,而水却没有,它在方的容器里就是方的,在圆的容器里就是圆的,它与周围的事物相处得那么融洽和谐,而且水总是向下流的,是那么的谦逊,当它触摸你的肌肤的时候,水是那么的和顺温柔。 师:讲得太好了,说明你已经读懂了这一点。由此看来,水真的是——(有情义)。 生:水有志向。它穿山岩,凿石壁,奔流不息。 师:你可以联系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来说说。 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广德太元洞里的一块石头,就被微不足道的水滴给滴穿了。还有我们家里的河桥上那种石块都被河水磨得十分光滑,都说明水能穿山岩,凿石壁,很有志向。 生:水善施教化,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 师:你也能举例来具体说说吗? 生:我们的手脏了,要用水来洗干净;我们的衣服脏了,要用水来洗;我们吃的米和菜都用水来洗净……所以说谁能够荡涤污垢,就像一位善于教化人的智者一样。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你说它是不是一位真君子呢? 生:是。
[解读]韩愈说过:“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因为学生有了“惑”,才赋予了“教”的必要性。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的“教”。最简便的方式就是教师直接把答案呈现出来,让学生牢牢地记住答案。但这样的“教”就如同替孩子吃饭一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害的。没有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这一点,建构主义理论早已证明。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困惑,没有直接把答案呈现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启发性探询和验证性探询,让学生先走出课本,联系生活,谈谈心目中“怎样的人可以称为真君子”,帮助学生改变了思维的方向。接着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看看水与真君子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并且相机地通过探询,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具体地说说,不仅有效地突破和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的条理性思维、具象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