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姿态上,作者并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精英启蒙者的姿态,而是化身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用平等的交流视角切入故事。最为可贵的一点是,作者没有局限于对黑暗现实的抨击,不是在揭示完一个现象之后就戛然而止,而是异常巧妙地创造了“死无葬身之地”这样一个看似残酷黑暗,实则温情明亮的归宿。这是余华的创新之处,虽然这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地方,但是在小说中这个地方为广大无处安放的肉身找到了一个可以停留的港湾,为现实的人类社会增添了精神上的慰藉。
作者给死后的人创造了两种选择,有墓地的死者火化后就可以进入安息之地,实现肉身和灵魂的安息;而没有墓地的死者只能留在死无葬身之地变成一具具骷髅继续存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这两种方式哪种更好吗?不能。安息之地的人除了自己的肉身,即烧完后的骨灰有了一个安放的地方之外,自己的灵魂、思想、感情也随之凝固,像处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仿佛被冻住了一般。而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则与之相反,首先这个地方本身就很值得探究,名曰“死无葬身之地”,本来这个词是形容人死了之后没有地方埋葬,多指惨死或者受到严厉的惩罚,作者在这里首先化用了其本意,因为这个地方的孤魂野鬼确实是经历了各种惨死或者非正常死亡,并且基本上是因为没有墓地安放肉身而聚集到一起的。但是作者在借用其本意后又进一步对之升华,这个死无葬身之地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阴暗、冰冷、残酷、忧伤;相反,这里的鬼魂们之间是平等、友爱、互助的,这里没有地沟油,没有毒大米,没有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强行拆迁,这里有世界上最干净的河水,有婴儿们纯真的笑容,有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平等的交流,有善意的帮助,等等。书中的死无葬身之地,似乎是作品中受侮辱与损害的人们最好的选择,因为这里是人人平等的。最为奇特的是那两个在一起下了十几年棋的骨骼人,他们在现实中是一对仇人,但是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后,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他们谁也离不开谁。这里其实也隐喻他们都是社会的受害者,在复杂的社会中,他们不得已成为敌人,只有到了阴间,才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它暗示了现代社会的残酷性,现实中的人披着不同的外衣受着各种各样的蛊惑不断给自己戴上枷锁,只有成为身无长物的骨骼人才能真正接近人的内心,作者的隐喻既巧妙又深刻。
很多国家包括现在的中国,都在宣扬人人生而平等,但是作为一个真实存活在现代社会中的自然人,我们经历了太多的不平等。“人人平等”这句代表着人类进步的人权宣言,在现实冲击波的侵蚀下逐渐支离破碎。文学的第一功能是表达和展示,而不是纠结于怎样与世俗进行谈判。余华在《第七天》中不仅完成了表达和展示的任务,更是从自己的思想和批判精神出发,寻找人类心中的伊甸园,活人享受不到的诸如平等、友爱、人权等,死后他们在死无葬身之地这里将它们一一获得,余华用寓言的方式勾勒出了死亡的乌托邦。当然,作者并没有用一种虚妄的平等来遮盖这一切,也没有用一种泛化的平等作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其实在作者也表明了两种死亡方式的不平等,有钱、有权的人和普通的老百姓在死亡这件事情上其实是不一样的。但是笔者认为,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让读者在这种不平等的死亡背后读出了平等的希望,这种不平等的出现在无形中激发了现实人们对平等更进一步的追求。我们在此无意讨论其功效是怎样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对于美好的追求,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