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长缨在手,定能缚住苍龙

时间:2014-03-15 14:36 点击: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执教者都应努力做到眼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腹中有教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效果。对于唐诗宋词,我们不仅仅要领略诗歌美的意境,诗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是怎样表现美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执教者都应努力做到“眼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腹中有教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效果。对于唐诗宋词,我们不仅仅要领略诗歌美的意境,诗中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是怎样表现美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的。

  本学期我执教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有幸带着学生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里,那感受真如“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虽然蜗居于校园教室之一隅,但徜徉于唐诗宋词的世界,能够领略到那美不胜收的意境。在教学初期,我只是按部就班地一篇一篇地去教,但是一个星期下来我发现,这样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效果,所以后来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尝试。

  一、大胆取舍,合理剪裁

  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当是灵活多样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比如在执教初唐诗歌《春夜别友人》时,我就将盛唐诗中《送魏万之京》两首诗一起教,因这两首都是送别诗。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这两首诗歌的比较,再联系高一时所学的《雨霖铃》及初中时所学的一些送别诗,让学生了解了送别诗的一些常见意象如杨柳、日暮、长亭、月、酒、秋,常见手法,常见情感如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还有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常见的手法如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象、虚实结合、比喻等手法。并且让学生掌握了比较阅读应该从这些角度(选取的意象,运用的手法,语言的风格,表达的情感及表达情感的方式)入手。教材的编排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按照诗歌题材来划分,如边塞诗、送别诗、怀古诗等等,按照各个专题,让学生了解不同题材的诗歌的共性和个性。

  二、规范答题意识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执教者都应努力做到“眼中有目标,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腹中有教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效果。对于唐诗宋词,我们不仅是领略诗歌美的意境,诗中蕴含的情感,也应该知道诗人是如何表现美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情感的。高考的诗歌鉴赏就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学生答题解题的能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诗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考试时规范的答题意识并不强,这些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予以重视和加强。

  在很多的诗词鉴赏当中,都会涉及到情与景的关系,所以关于情与景的考查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关于情与景的一些题型常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题型:这首诗(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词)是怎样(如何)描写景物的?接下来我就以讲授《长安晚秋》为例,谈谈讲授这类题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对这首诗进行内容赏析,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及出题规范答题意识,让学生仿照高考试卷出一些题目。

  赏析首联,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首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像这类题型,我就要求学生要按照概括加具体的答题模式来回答。所谓概括,即概括这幅画面的特点,所谓具体,就是根据诗句具体描绘这幅画面,以主谓句的形式呈现,即景怎么样。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