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课堂作文指导 作文课堂指导,是作文教学实际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环节。 基于"作文是写出来的"这样的认识,不作指导的有之,不痛不痒说两句的有之,读一篇范文了事的有之。当然,也有认真准备的,但更多集中在"技法指导",貌似充分却很难触动学生的写作神经。 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对作文课堂指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私下以为,作文指导是否具有"情境性"是关键。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关键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情境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构建。 由于"写作"是一种"情感"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非常必要--当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冲动,诉求于笔端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同时,"写作"又是一种形象表达,"情境创设"的需要自然而然--必须让学生通过"此境"的感染打通"彼境"的通道,促发起既有经验的勾连与回视。第三,"写作"还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创新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因而需要"情境创设"来奠基。当然,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度,有充分的暗示性和发挥性,不能挤占学生的思维想像空间。 3、作文课程安排 作文教学的"课堂"必须具有"拓伸性"。 依据现行每周两节课的作文课程安排,是无法实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的。除却教学实际中这两节课本身的执行效率原因外,写作活动的特点也决定了作文"教学"时间必须有所拓伸--写作时间上,应培养学生即悟即记的动笔习惯,而不局限于固定的写作时段;教学时机上,应敏锐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引导,挖掘援引生活活水,而不能单纯等待固定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应带领学生多关注生活,从课内转向课外,从书本转向自然、转向社会;任务布置上,应给予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总结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收获发现的愉悦、思考的习惯和表诉的个性途径,而不是"仅仅完成一篇作文"。 所以,每学期作文教学之初,就必须架构好整体计划,灵活机动地安排作文教学的时间,使作文教学鲜活灵动而又主线分明。 4.作文的评价 要说的是评分与评语的标准。 常见的情况有:老师的个人喜好影响着评判,导致作文教学出现"机遇说"。评判标准也常常意见不统一,"真实论"强调要真实(其实很多创作是无法用所谓的"真实"来衡量的,像一些考场"奇文"),"规范论"强调文体要规范," 应试教育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文的评判。现在很多的作文教学直接在初一搬用中考标准,一开始就套用中考的要求,不顾学生的认知实际。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虚假作文的繁荣和作文教学形象的沦丧。 我以为,无论是评分也好,评语也好,作文评判(尤其是平时的作文评判)必须坚持一个"塑建性"原则:具有"塑建"学生认知体系、价值体系的导向--凡"不合理"的,皆应该修正;凡"尚未成熟"的,均要及时引导;"已经成熟"的,即要求完美,帮助学生不断走向认知系统和表达系统的新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塑建"也有几个原则:第一,道德原则。我们不能支持失德文章,不能允许孩子脱离公德,变成没有道德原则的人。第二,美学原则。文章仅有道德或情感还不够,它必须有美的演绎和美的意境。第三,年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评判必须有不同标准,允许学生"行走在路上"。 总之,在生本教育观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关注学生才是真正关注教育本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说明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