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环境背景下,虽然一直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小学品德课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表面的重视和实际的忽视使它不断被边缘化。从教学特点上看,其知识的理论性、课堂的枯燥性、学习的记忆性及学后的无用性等几乎成了人们对这一学科的刻板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品德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要使小学品德课走出当前的困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和活动的主人。陶行知说过:"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师要坚持"在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不仅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而且还要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活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 二、活动内容要体现生活性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来自实际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越贴近,学生就越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三、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 1.体验型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李吉林老师也提出:"教师的讲解不可以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尽量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领悟和内化间接经验。如在教学《走进春天》时,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带领学生到附近的田野去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了解春天的特点,体验春天的变化。体验完毕后,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示自己拍的照片、录的鸟叫声等,使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产生了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2.游戏型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生活的再现或缩影,也是学生学习如何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如在教学《游戏快乐多》时,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适合学生的游戏,如传球游戏、夹弹珠游戏、滚铁环游戏等,学生不仅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也在游戏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了。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明白了游戏需要讲究规则,公平是保证游戏进行的必要手段,而且也促使学生对所玩的游戏进行思考,判断好坏,杜绝不良游戏对思想的侵蚀。 3.交流展示型活动 交流展示型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道德问题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由"被动地听讲"转为"主动参与"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资料,和其他学生共同交流、共同探讨、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如在教学《我的这六年》一课时,学生一起交流自己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情况、校园生活中的故事,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同学的关心后,笔者提出"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愿"这一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 要想改变品德教学的现状,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生活,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这样才能让小学品德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