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

时间:2014-02-17 15:15 点击: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为明显,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放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学生的畏难情绪较为明显,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应放弃过去过分强调翻译和解读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体悟诗词的意境美,把握诗词的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营造的境界,实现自己的"情"与作者营造的"境"的交融,从而真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一、指导诵读技巧,勾画诗词意境
  有感情的诵读是诗词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通过诵读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所营造的意境,进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美的享受。在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向学生讲授诵读诗词的方法和技巧等。如,笔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诵读任务:第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第二,把握律诗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勾画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笔者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指导,学生读得很用心,情绪激昂,声音也很洪亮。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划分不够准确,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把握得也不够到位。为此,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本诗的创作背景,并播放了录音范读,让学生进行跟读和划分节拍。读了两遍后,学生已然进入诗歌的意境,语调也逐渐变得低沉,有的学生还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声。然后,笔者组织各个学习小组讨论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或情怀,学生除了对诗人的经历深表同情之外,还对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以及博大的胸襟表示了钦佩。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学生不但学会了诵读律诗的技巧,还学会了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二、通过音乐烘托,营造诗歌意境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尝试通过音乐来烘托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以此营造诗词的意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笔者通过网络下载了歌手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并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然后,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有感情地诵读本词,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体会诗词表达的手足之情。在利用音乐烘托和创设诗词情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有感染力的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诗词的意境美。
  三、引导品味意象,感悟诗词意境
  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象,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让学生读懂诗词的内容,感悟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一词时,引导学生通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想象作者沦落天涯的凄苦,体会作者国破家亡的悲凉。同时,还引导学生寻找词中的独特意象:乍暖还寒时分的大雁、满地堆积的黄花、雨打的梧桐等,让学生从这些独特的景物中体会作者的愁情。再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词中的意象:寒蝉凄鸣、骤雨、杨柳、残月等,进而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概括,让学生体会作者极力抑制的离愁别绪。诗人与恋人的惜别之情被这些景物强化,令人细细读来更觉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四、了解作者经历,体悟诗词意境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及与其风格相近的诗词作者的经历,从而深刻体悟诗词的意境。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笔者介绍了诗人数次出仕,不愿与污浊的官场同流合污而选择归隐田园的经历,让学生由此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归隐的渴盼之情,这样学生对诗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所营造的和谐、美好的意境自然很容易体会。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重品读同类意象,进行同类比较,进而体会同类诗词的意境,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同类诗词的深刻内涵了。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使学生充分领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和所崇尚的生活志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诗意地行走。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