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的途径
3.1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主要渠道
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是大学生进行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主阵地。尤其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直接针对道德认知,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高校的德育教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生活现实,需要向关注学生生存和体验方式转型,尊重和鼓励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体验和实践,使大学生提高对文明修身的认知水平,自我建构和内化升华人格素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开设的众多的选修课是进行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教育的必要的延伸平台。目前烟台大学开设了许多涉及人文社会、心理健康、传统文化、艺术欣赏、文明礼仪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人文类的学分,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认知、沟通表达、批判思考、社交礼仪、艺术涵养和多元视角观察社会等诸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管理,应把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和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学风和考风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2多元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而且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文明修身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终极目标就是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都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来展现,因此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要依托多元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高雅性,从而使校园文化质量得到提升和优化,使高校学生的文明修身建设常态化。
3.3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良好的道德结构是知、情、意、行的完整统一。不论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其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内化的教育外化为道德行为,这也是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实践性所要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的桥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点不断地判断和实践,能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对祖国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了解,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服务社会,可以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协作精神;通过深入基层和接触人民群众,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总之,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了解自我、实现自我,接触社会,发现不足进而提升自我,达到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目的。
文明修身工程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瞬间的火花,它贯穿于学生成长的一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思想状况,能够从进行人生设计高度去思考实践,最终达到文明修身立国、立人的目标。文明修身工程不能浅尝辄止,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坚持常态化建设的思路,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自身,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修养。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陋习才会慢慢改掉;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得以形成;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才能将大学生文明修身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倪鸿燕,施进华.文明修身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2]李冬平.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张国启,王忠桥.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野看现代文明修身的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4]沈兴全,吴淑琴,张晓辉:实施文明修身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