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

时间:2016-11-05 10:04 点击:
多年来,以教研室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实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都带有四固定(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固定实验项目)、四封闭(校内外封闭、院系间封闭、教师

  多年来,以教研室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实验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成为传统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都带有“四固定”(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固定实验项目)、“四封闭”(校内外封闭、院系间封闭、教师间封闭、教学与科研封闭)、“四类型”(验证型、仿照型、演示型、参观型)的教学弊端,难以实现教学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打破这种旧模式,建立新模式。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教学管理上要建立四种模式——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模式、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开放实验教学平台模式、网络化项目化管理模式;在教学结构上要形成四个层次——基本技能培养层次、综合素质培养层次、研究能力培养层次、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层次;在教学方式上要实现四个转变——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验证型向创新型转变。教师的目的是以开放、创新和素质教育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3.加强条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条件建设应重点抓好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两个方面。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首先要解决基地匮乏、设施简陋和实习活动“走过场”的问题,应花大气力建设一批高质量、高可靠度、比较理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实习的基本要求,同时要与有关厂矿企业、经营公司、研究院所等一线单位进行互惠合作,开展合作教育,签订合作协议,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对接关系。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要根据各校情况,有重点地逐步增加实验室面积,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有一个独立操作、自我设计和自主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另外,一定要谋求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充分共享,大力推进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4.加快教学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教学创新,并以教学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一要调整、更新、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系统性、结构性与新颖性,要逐步形成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及创新性实验的合理比例。二要力求贴近专业实际,突出专业特色,应更多地引入科研、生产方面的项目和内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现场性和前沿性。三要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新工艺,扩大学生的视野。四要提倡探索精神,把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评判能力、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融入到教学中去,让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

  5.实施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有三大优势:一是学科规模大,科研项目多,专业水平高;二是专家、教授、研究生人数多,学术力量强;三是有配套的实验设施、实习工厂和对口的产业基地作支撑。这三大优势从教学、科研、生产三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教师应该将这三个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教会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参加科研课题,依托科研课题完成毕业(或课程)论文;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方法或成果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因材施教,促进其个性发展;将不同的社会问题、生产问题、工程实际问题等纳入教学之中,或让学生到一线参加生产活动,开展实地调查、工程设计和模拟实验,提高其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创新人才培养比一般大众化教育难度大、要求高,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必须坚持改革和创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于创新人才培养,有效地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俊英.试论高等教育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2007(09).

  [2]李范珠,张如松,赵宁,等.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J].科技管理研究,2007(12).

  [3]左铁铺.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4]康君奇.合并型高校实验室转型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

  [5]史仪凯,袁小庆,李锻炼.强化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8(05).

  [6]张放平.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7).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