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
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方法是必须讲求的。
首先,荀子在《劝学》中讲:“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利用教具。这里的教具包括多媒体,模型,实验设备等。特别是多媒体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媒体,“它具有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等等结合在一起,使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知识形象化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3]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教师也要避免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具。而且在教学中,也要注意,由于多媒体的便捷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了板书演示的过程,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如果未加注意,就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或过犹不及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授课方式。
其二,生物化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因为生物化学课每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如果授课教师从头讲到尾,不注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是让学生单纯的接受,记忆,很快就会让同学对这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问题。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是一种逆向学习模式,强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去探索那些他们需要知道的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在美国等一些国外的高等院校已广泛应用多年,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4]。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现在高校校园环境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互联网基本已经普及,学生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且分组进行准备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集思广益,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而且在分组合作中还增进了同学的合作意识,在讨论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的提问中,使得教师及时和同学沟通,加强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很多学生毕业后,对一门学科的印象,往往只剩下了对任课教师的印象。可见教师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可是如果一个老师,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样摇头晃脑,照本宣科的讲解,怎么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就是留下,恐怕也是一些消极的印象。所以,想让课程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就要灵动起来。讲解,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最怕的就是“茶壶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来,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做一名优秀的演员,把授课看做表演,把学生当做观众。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激情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愉悦兴奋状态下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实验课内容的及时调整
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几乎年年都在更新,教学内容的安排随着学时调整,教材选用情况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可是实验课的内容受到实验器材,实验经费,课时安排等诸多元素的限制,总是滞后于理论更新的速度。这其实是一种很严重的理论实践脱节。
学生们处于求知最旺盛的阶段,所以他们更关注新技术,新理论。如果在实验课中,能让学生亲身接触到这部分内容,会吸引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我们给学生讲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如果让学生亲自取唾液,亲眼观察到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后,与碘液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反应,效果肯定要好于单调地讲解理论。
五注重结合中医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