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性质有清醒认识。钱梦龙老师认为"课程意识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着教学的成败"[4],但是真正有课程意识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前面三位教师教错"筛选信息"的原因,除了没能领会编者意图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理解有误。教师只是让学生了解文章介绍了物候学的哪些信息(言语内容),而没有让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是怎样安排表达这些信息的(言语形式),即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教语言形式,就要教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就要让学生明白课文用提示语表达的好处,要让学生学习如何用提示语有条理地清晰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需要学习课标,要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深入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才是核心,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如何说明"和学习"如何说明",而不是有关物候学的知识。"立足于言语形式,以言语形式为主,是语文教学与社会性言语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语文课与其他各课程的根本区别。"[5]如果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有偏差,就会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另一方面,教师肚子里还得有"干货"。其实说到底,有些语文教师肚子里根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货",所以也就教不出什么。比如,"单元导言"有这样的能力训练要求:"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三位教师虽然都安排了这样的训练,但也只是从"默读"到"默读",从"筛选"到"筛选",投影"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过几分钟后再对一下答案而已。"默读"和"筛选"的方法与策略只字不提,当然更多的可能是提不出,因为教师肚子里没有这样的知识可以教给学生。没有了"教"的明灯,学生的"学"只能是在暗中摸索了。王荣生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要做到"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6],暂且不论口中是不是有术语,心中有知识却是必需的。说到底,要教对内容,教师自己要有底气,要有"干货",没了这些"干货",何谈学科尊严? 三、教好内容 教师"教"的尊严来自学生的"学",学生"学"精彩了,课堂没有不精彩的。确定了教学目标,有了教学内容,就是如何教的问题了。如何教精彩?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两点:因文而教,因生而教。 因文而教,就是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现在语文教学千篇一律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比如很多教师无论教什么课文,第一个环节都是整体感知。听课中,就有一位教师要求学生用整体感知去筛选一篇说明文的信息。学习一篇说明文,需要整体感知吗?估计学生面对物候学,静静地感悟,下课后还是物候学,不会将其整体感悟成"气象学"的。王荣生指出,整体感知适用的对象"主要是诗词,部分地扩大到我们目前认为是文学的散文以及明清文人化的小说、戏曲",而"现代的科技文、议论文,绝不适宜'整体感知(把握)',必须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分析'的解读方式"。[7]说明文是实用文,它的语言结构就是单一的"言意"关系,不存在一言多义,微言大义,甚至言外之意的问题。"教学方法从来就是'内容的'方法,脱离了'内容','方法'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8]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偏差,将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误用。选对内容才有可能选对方法,教师只有对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有深刻认识,才能选对适合特定文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从这个角度讲,王荣生一直主张的"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评课议课"是很有道理的。 因生而教,就是教法要适合学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教师一般都不会忽视课文的第一、第二节,都会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一位教师改写了这两节,去掉了其中生动描写的部分,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并问:你喜欢哪一段?教师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都说喜欢课文的表述,这样课堂就算顺利地过了,但是课堂并未如教师所愿,一开始就有学生脱口而出:都喜欢。这时教师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只能继续讲自己的。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资源把教学引向深入呢?这个时候最能显示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其实,简洁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文字各有功用,就像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一样都有其适用的语体,不能厚此薄彼。因此,那个学生说"都喜欢"也没什么错。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所以对课堂中学生的动态问题不能适时调整教法。作为教师,可以听听这位学生的想法,问问"为什么",继而结合这篇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说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简洁平实的语言有什么不妥,这篇课文的其他地方为什么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哪些说明文的语言比较简洁平实。这一系列的追问之后,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一,更知其二其三。尊重学生的现有认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因势利导地把这种认知引向深入,这是彰显教师专业尊严的利器。 很多时候,不恰当的教法都是源于教师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备课、设问。钱梦龙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他说:"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了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尽可能设计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务使学生‘茅塞顿开'。"[9]这是"心中有学生"的备课。备课中,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才能切中学生的实际,才能切中教学的真谛。 三堂同课异构课,授课教师的教龄都近十年了,正处于教学的成熟期,能被推荐参加"教坛新秀"评比应该是教学骨干,但他们在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表现实在让人担忧,因为属于他们的"干货"着实不多。 【参考文献】 [1][2]李海林.语文教学要有"干货"[J].语文学习,2015(03). [3][9]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 [4]钱梦龙.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 [5]曾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6[7]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9~160. [8]李山林.语文教学课程论视点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