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 [4]孙德刚,陈刚,文雪.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中国人才,2010(11):191-192. [5]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179-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