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整体化理念构建完整、系统的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机制 1.培训主体的多元化。高职教师来源渠道多样化,外聘和兼职教师占据了教师的很大比例,因此,有必要拓宽培训的主体,全面提高高职教师的整体素养。在继续做好专业专任教师的培训工作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提高其职业教育的基础素养和教学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升级。 2.培训内容的体系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是既掌握理论教学和科研能力,又能从事一线生产实践操作和技术服务的复合型教师群体,对于其培训的内容应更多地体现整体化、体系化、复合型的特征。笔者认为其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培训,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等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基础培训;(2)提高学历学位层次的培训,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按比例逐步推进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学位层次,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和完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需要;(3)专业知识更新,社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迫切要求高职教师加快知识更新,特别要关注专业领域内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4)实践操作和信息技术培训,实践操作是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服务的力度,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同时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顶岗实训,积极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高职“双师素质”教师自身必须能适时地跟进生产实践和信息技术更新的步伐,掌握最新的生产实践技术与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 3.培训机制的可持续化。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大体分为入职前和入职后两个阶段,笔者认为入职前的培训在侧重高职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补充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国内外高职教育比较研究等内容;对于入职后的培训,侧重专业知识更新、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工程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入职前—入职后”的培训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互为补益,根据社会的变化和专业的设置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 (三)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聘用和考评 1.完善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吸引、选拔、保留高素质的“双师”资源,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招聘和录用;另一方面,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渠道,通过外聘、兼职、混岗等多种形式,吸收行业企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等专门性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可以大大的完善师资队伍。同时,各个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行业标准和自身校情,制定“双师”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聘任标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2.考评环节应注重多元化。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职业需求的动态变化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考评标准,从“专业”要求向“职业”要求转变。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操作性强的“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应从教师的师德、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多层面展开考评,同时要充分考虑多考评主体的因素,以教师个体的自我评价为基础,以行业评价为主体,以学生评价为参照,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意见,从而建立与实施多元化的考评标准与考评机制,形成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意见。考评的多元化会大大的提高的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提升的不仅是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四)依托教师发展基地,外逼内引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国目前虽然在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和庞大的教师数量以及社会对“双师素质”教师的需求相比,各类培训基地仍显匮乏。这要求政府和高职院校创新思路与理念,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建设渠道,充分发挥三者的优势和职能,构建教师发展基地,建立起“生产、教学、科研、服务”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为企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教师获取生产一线实践经验,掌握新科技新技术提供平台;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基础,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依托教师发展基地,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业务特长制订教师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使专业发展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身水平、素质提高的自觉行为,从学校的“外逼”转化为教师的“内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孝平.“双师型”教师概念:过去、现在与将来[J].职教论坛,2008,(7). [2]张舸,王亚.“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3). [3]盛子同.高校教师和学校取得双赢发展的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彭志红.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考评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