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简单地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义为单独的"工具型人才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其相关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这不能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于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融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文章从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平台等四个方面探究高职教育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依据服务层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高等教育可分为三大类:研究型高等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和技术型高等教育[1]。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未将创新精神与专业技能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地结合,最终导致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从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培养平台等四个方面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指导。 一、"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的解读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为原有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以及成人高校(普通高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政策和制度常常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为一谈。 本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以及本科以上层次的各种职业教育[2]:-是以培养能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够从事技术操作与应用以及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专科职业教育;二是以培养具备能够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发明、产品设计、推广、科技应用等工作的或能够从事技术操作与应用、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技能工程"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本科职业教育;三是以培养能够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够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专利发明、产品设计、推广、科技应用等工作的"工程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类职业教育(即专业硕士)。 综合以上所述,不难发现,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实践应用型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阐释了创新人才的构成三个要素: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由此可见,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其培养过程和培养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 二、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 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分别为拥有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职教师教师队伍、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多样化的培养平台。 如图1所示: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各种构成要素中,拥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为第一要素,也是核心要素,事关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高职教育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为我国高职教育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师资队伍方面的支撑与保障;第二要素是培养目标;第三要素是科学合理的培养手段;第四要素是人才培养平台(主要指校企合作的平台)。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教师队伍是核心,培养手段和人才培养平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四个要素相互支撑、相互联系、不可或缺,构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体系。 三、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