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民主人士奔走呼号、身体力行,积极为抗战教育服务。陶行知提出普及抗战反侵略的生活教育运动。[6]为配合全面抗战,他提出,要有全面的教育来配合,以促成全面抗战。他积极推进生活教育实践,收留难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晏阳初领导平民教育社,在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继续进行平民教育,提高民众的抗日救国觉悟和素质。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邰爽秋倡导民生本位教育,在重庆农村创办"民生建设实验学院",把教育送到民众面前,向民众宣传、普及知识和生产技能。雷沛鸿在广西倡导"以教育大众化为方针,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以生产教育为骨干"的国民基础教育运动,改革中等教育,创建国民中学,创办国民大学教育,开办电化教育服务抗战。 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抗战教育是动员人民、教育人民、组织人民的过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主张。在全民抗战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道路。抗战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启迪了民族的智慧、振奋了民族的力量。 (一)抗战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 抗战教育是民族的教育,是全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首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唤醒民族自觉、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凝聚力的教育。这一教育过程,正是塑造民族灵魂的过程。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劝勉学校教师: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师生们自觉地投人唤起民众的教育活动中。"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全校师生拒绝日本人的诱惑,南下办学,成为抗战中第一所流亡大学。"流亡与斗争之中,这所以抗日之名诞生的大学,爱国主义的种子已然生了根,发了芽。"[7]师生们用墙报、油印小报、演讲、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启发民众的民族自觉和抗日决心。在东北大学师生的影响下,学校所在的三台县成立了县抗日总动员委员会,以城区大中小学师生为主体的20多支宣传队,到各乡镇教唱《松花江上》等歌曲,演出街头剧宣传抗日,散发抗日读本,为购买军机募捐。 在根据地,冬学和民校成了动员群众投人抗战的场所。基础教育增加了抗战内容,在小学国语课中增加抗战故事、战争消息,唱歌课教学生唱爱国歌曲,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民族意识、爱国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