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际地位与目标定位的偏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定位实际上就是其产生的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总体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明确学业和职业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其人生目标。我国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专门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教师队伍薄弱、专项工作经费缺乏等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就业指导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来承担,往往仅在学生毕业之际集中做些简单的就业指导。此外,大学生尽管在思想上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是时常轻视学校为其提供的学习资源,许多学生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一门课程来看待,停留在应付学习层面,没有从学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发展准备的高度予以重视。
(二)实际效果与目标要求的偏差
我国高校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有十余年,政府政策层面重视、高校普及程度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大学生这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产生的实际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其教育效果与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等紧密相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专业性不够强[3],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程度。
二是大学生尚未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从如何规划学业到如何做好职前准备,大部分学生没有清晰的路径。他们缺少自我认知,对未来的职业方向缺少准确定位。三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与总体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整体水平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具有关键性影响。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业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对这一教育知识体系缺乏系统了解,缺少有效评价学生个性和心理特征的方法、手段,难以真正系统、专业、有效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三)教育体系与实际需求的偏差
构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在多学科、多途径、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遵循大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具有多样性、针对性、阶段性的特点。当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体系缺少系统性设计。高校往往简单地以一门课程来替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础,以大学教育阶段性为特点的教育体系;已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理论的概念、渊源、框架等耗时较多,对应用性强的测评工具、使用方法等研究不够;过于重视课堂教学,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等。二是教育体系实施途径单一化。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应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就业指导、职业生涯系列讲座、测评与咨询、职业生涯相关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课程教学只是整个教育体系实施的途径之一,不应该成为决定性的甚至唯一的途径。三是教育体系实施主体缺少联动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育实施主体、途径、形式等方面均比专业课程教育宽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实施主体的多重性,涉及就业主管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心理教育中心等部门。高校通常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交由就业主管部门负责,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目前各高校的运行来看,这些部门往往因为职能分工的界限,难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力,无法产生联动效应。
三、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路径
(一)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全过程理念的渗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要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内容和过程都应具有系统性,要求各方主体(设计者、授课教师、大学生)理解并接受全过程理念。全过程理念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包含全过程化教育、全过程化学习、全过程化应用等涵义。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恰缺少全过程理念,由此产生了实际和目标之间的诸多偏差。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设计者始终秉持全过程理念,从源头上予以保证,并架构与之配套的实施路径[4];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授课教师应具备全过程理念,以确保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真正按照设计路径来实施,将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有效完成预定任务,并引导大学生理解、树立全过程理念;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会运用职业规划知识和方法认识自我、规划学业,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并有意识、有计划地逐步实现,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