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同一学期的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运用书写学习日志策略促进发展心理学课程学习时,前半学期运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提示指导学生书写日志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提升,其中认知策略提示包括组织策略与精加工策略提示,元认知策略提示包括监控提示和计划与补救提示;然而在后半学期的学习中,将有策略提示的书写学习日志法转变为自发书写学习日志时,学习效果更好。[23]教学的初期施予多样性的教学媒体、高连贯性的学习材料,并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更多的教学指导等能更好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而随着教学推进,在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动态测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即按照媒体多样性、材料连贯性、教学指导等渐减的原则进行方法的调整,能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其次,在同一学科的不同学年段的学习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研究发现,添加额外图片对于高、低知识水平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均起到了促进作用,并未出现知识反转效应;而对于高中生来讲,添加额外图片仅提高了低知识水平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对于高知识水平学习者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出现了部分知识反转效应。[24]可能的原因是学习材料对于初中生来讲难度过高,添加图表与未添加图表两种呈现条件下,对于不同先备知识水平的学习者来讲,学习材料的难度均未超出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上限,未出现支架与最近发展区的失衡。可见,在领域知识知识反转效应及其教学启示学习的初期,对于不同先备知识水平的学习者均实施细节性和更多指导的教学,其学习效果会更好,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者先备知识达到自动化水平,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的差异进一步加大时,开展基于知识水平差异的教学才会产生预期效果。
2.运用多媒体智能终端设备设计自适应学习与教学系统
近年来,数学学习领域出现了基于知识水平动态测验的自适应学习软件,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实现了随学习者知识水平的提升有效教学方法的动态转变,最大化促进了每个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提升。其基本程序为:先进行知识水平的初始诊断测验,然后按照初测测验得分由低到高,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组别中学习,分组学习的任务按照完整样例学习至问题解决练习一步一步递减的原则进行设计,每一组内的学习遵循先学习再诊断再学习,直至达到下一步学习的条件,最后一步的问题解决练习后进行最终测验。[25]这种知识水平快速动态测验将学习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有效地连接起来,体现了教学的连续性。
目前已有的知识水平快速动态测验主要依据图式理论和样例渐减原则而设计,未来可探索基于教学材料连贯性、教学媒体多样性、辅助策略运用的教学指导性、教学反馈的精细化等渐减原则,利用新媒体与新技术设计涉及真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的自适应学习与教学系统。
(三)以学校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探索走班制教学模式
集体教学环境中融合个性化学习范式需要以学校精细化管理为保障,需要学校管理者认同基于知识水平差异的个性化教学理念,针对教师开展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有效教学设计理念并开展优秀课例研讨,备课环节推进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教学的组织更为灵活,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等。走班制教学模式可以作为一种供选择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由于中小学生各科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且同一科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实行行政班与教学班双轨制的走班教学模式可以实现尊重不同科目和同一科目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有效教学,同一科目教学班按照学生知识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学生所在教学班更多实行教师对重点知识精讲、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作反思等教学方法,而对于低知识水平学生所在教学班则更多实行教师引导、注重知识建构步骤的精细化讲解、基于详解样例的练习、教师精细化反馈基础上的自我反思等教学方法。
四、结语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学生先备知识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来,知识反转效应在不同学段、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研究越来越接近真实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情境中的研究也越来越注重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并研发了诸多基于知识水平差异的自适应学习与教学系统。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使得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产生了相对性,给予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推进理论和实践支持。
汉语文化背景中的知识反转效应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学习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对知识反转效应及其机制的深入探讨,将有利于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中开展基于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