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内隐学习已在许多运动项目技能的获得方面得到重视和应用,但是,在乒乓球技术动作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注重的是学生的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过程中的无意识参与注意不够。因此,加强内隐学习对乒乓球技术动作教学的理论指导,对我们深刻认知乒乓球技术动作的潜在规律,掌握乒乓球技术的深层次内涵、加深理解乒乓球运动技术学习的规律有着积极性的作用。 1. 内隐学习的概念 内隐学习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A. S. Reber于1965年在他的 《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 中首次提出来的[1] 。Reber指出,人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另一种便是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内隐学习常被定义为学习者在没有学习目的情况下,获得了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结构,但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知识却很难表述[2]。 2. 乒乓球技术的学习是一种专长学习,操作性知识是自动产生的过程 有关专长的研究表明,专长的习得有一个必要的准备定律十年规则,即专长的获得必须付出长期的努力。专长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的数量与获得的专家业绩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刻意练习需要学习者在每天持续的训练中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努力对自己的训练进行监控。我国学者漆昌柱[3]在其研究运动专长中认为,熟练者能更好地提前预测到对手的行为,觉察到一些重要的运动学信息,但是熟练者不能准确地对运动专长的众多方面进行自我报告,这是专长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专家的优势在于专业经验的累积以及在广泛的刺激情境中形成的自动化的基本模式。只有通过练习,个人获得的经验知识,起着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作用,并保持对动作的长期记忆和效应。专家的产生就是在数十年的刻意练习当中,技术、技能、战术的提高,是一种不易觉察的无意识的累积效应,这种效应只能通过实践来获取。 3 . 乒乓球技术掌握的内隐性 乒乓球技术的内隐性是指技术知识的一种类型。直到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Polanyi[4]首次提出内隐知识( tacit knowledge)这一概念。Polanyi也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由于个人的知识如此深深地植根于那些不能充分表达的经验之中,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体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和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5]。而这种知识类型,在乒乓球技术当中表现优为突出,没有人能够随意提取,它的指向是只有通过高强度、高密度练习才能理解和掌握。 具有特色的乒乓球项目中的内隐知识主要分布在:项目组织个体、项目组织群体、项目组织单位等不同层面的知识主体之中。表现在乒乓球技术内涵当中。如乒乓球项目的每一板球技术,都包涵5个物理要素:速度、力量、旋转、弧线和落点。5个制胜因素的每一个概念,都有相对的内隐知识,包含着丰富的经验和体验,是个人或团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亲身经历,是对乒乓球“球性”的本质认知。如乒乓球界提出了以“快、准、狠、变、转”作为快攻技术打法的技术指导思想;以“转、快、准、狠、变”作为弧圈技术打法的技术指导思想;以“转、稳、低、变、攻”作为削球技术打法的技术指导思想。明确了制胜因素在竞技和技术训练中“如何做”[6]的指导。但是,在各级训练当中,各级教练员离不开专家的精心指导和培训。 “实际上,几乎任何复杂的技能都是通过外显和内隐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7]。乒乓球技术的学习也不能例外。 4. 乒乓球技术内涵的抽象性 stnalye的研究表明:高强度的练习可以使个体将操作知识外显化。高度有经验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能够很好地将自己掌握的乒乓球技术外显表达,条件是进行多年的练习以后,才能出现的情形。 乒乓球技术内涵的抽象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环境的表面特征。我国学者郭秀艳[8]从长时性角度来诠释内隐学习的抽象性,郭秀艳提出了长时功效的概念,认为内隐学习虽然有自动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跳过一定时间的累积一蹴而就地发生,并非从内隐学习发生之始就直接达到对规则知识的最大限度的掌握。实验研究也已经证明,只有经过时间推移和练习的增加,内隐学习的效果才会体现出来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