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要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朋友。以学生的学习合作者、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中,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尝试运用“对话教学”,时下“对话”是教学法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克林伯格曾提出:“所有的教学,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所谓“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或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的教学,是师生基于相互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新课标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愉快。让他们的思维空前活跃,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课堂氛围的和谐。
2.教法民主,创设课堂民主和谐氛围。
运用民主和谐的教法,来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笔者努力学习有些优秀教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上实施“两欢迎、三允许的规定。”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日结月累就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在小说《项链》教学第三环节中,要求学生就“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玛蒂尔德”这个问题谈自己的看法,或讽刺,或同情,或肯定,或同情大于讽刺,或讽刺大于同情等等,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她)们的梦想,尤其是结合自己身边的同龄人——技工类学校的少男少女们的梦想和他(她)们的价值观、消费观、爱情观,激励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设置和谐的教学情景
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教学情景的设置。为了使语文教学每个环节都充满和谐、生
机、活力,笔者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精心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1.精心设置师生和谐共振的创造型课堂结构。
例如课堂开头五分钟,学生刚经过课间休息,注意力一下子很难集中,可安排学生口语训练。内容有:即兴演讲、成语故事、习作展示、美文欣赏等。方法是:学生按学号轮流排序,上课铃一响,轮到的学生就走到讲台前开始表演,每节课一人,事先准备,内容自定。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简单点评,点评以找优点为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节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自然和谐地过渡到学习新课。
2.精心设置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景。
设置好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景,使学生置身于其中或对所学内容进行想象,或对所学内容加以表达吟咏,或对模拟表演等,造成一种生动和谐的气氛。如笔者在2008级数控2班讲授夏衍的《包身工》时,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组当今民工民房的照片,再结合学校住宿条件和他们聊天:
师:本班住宿的同学都搬进了自己的宿舍,宿舍里有电风扇,有空调,一间住10人,大家感觉怎样?
生:还好。只是有些挤,带来的东西不好放置。
师:如果再加10个人进你们宿舍,大家想象一下怎么住法?
生:加10个人?一间宿舍住20个人?不可能!
师:把宿舍里的风扇、空调、桌凳,还有储物柜全搬出来,空间会大些,对不?
生:不行,那热死人了。什么都没有怎么住人?就是这样也只能加一张上下铺,住不了20个人。
师:呵呵,我只说加10个人进去,没打算加床啊。相反,要把里面的床全拿出来。
生:那我们睡哪?
师:木板。在地上铺两排长长的木板,每排睡10个人,正好20个人。
生:别吓人了,老师,那不是坐牢吗?多恐怖!
师:说得好!“坐牢”这个词用得好。这就是包身工的住宿环境——牢房似的住宿条件。所以我们大家要满足现有的生活环境,不要再抱怨住宿条件了!与包身工的住宿条件相比,我们不是在天上?
最后,笔者请学生结合父母提供给自己的舒适的生活条件谈谈感想,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挖掘教材的和谐情感因素
语文课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和谐的载体,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出作者相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然后听配乐朗诵,播放MP3,充分营造读诗的气氛;再挂出一组夕阳下康桥的图片,让学生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听到了诗人在深情絮语,仿制看到了夕阳下的金柳、金柳下的碧波、碧波中的小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作者依依惜别的心境,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本、以和谐理念教学的重要性,努力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曾亦等著.礼记[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
[3]新华社信箱·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N].新华社,2012-10-30.
[4]杨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04.
[5]霍懋征.班主任工作札记[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