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采用理论分析法,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必要性。高校是具有特殊角色和功能的社会一员,高校体育也是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会提升自身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身体健康的需要,能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稳定。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和谐社会群众健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上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高校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地,应该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其中部分内容对未来五年体育事业的发展蓝图进行了规划。因而如何抓住机遇,增强高校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与社会共存,从而高效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含义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承载着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高校服务与社会,就是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体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健身、休闲、欣赏高水平竞赛表演等体育文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些,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而高校的作用凸显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来满足社会对体育休闲文化的需要。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大学生的学业思路,为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健康服务,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高校体育工作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历史证明,经济是体育的基础,体育的发展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也是一项全民的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事业,对物质生活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起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三大决定,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振兴国民经济战略首要位置,把经济建设由主要依靠粗放经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十六大用六个“更加”进行了简明的概括,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认真贯彻党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体育事业的地位,促进经济教育的良性循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有必要研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奠定基础。
2发展高校体育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