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主动地位,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受教育对象进行人际交往时,受教育者是接受者和被解惑的客体,使得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依附状态,其主体地位难以确认,主体性受到压抑。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不平等式交往。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用命令的形式,用简单的行政命令的做法使得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产生反感,从而影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同时也违背了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
3、受教育者太过被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防御抵制心理,不能够完全信任教育者。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都有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教师被推祟到与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中国古代教育主张教师权威,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荀子.礼记》中指出:"君师者,治之本也",《礼记.学记》中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知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受教育者则是接受道的传授和被解惑的客体。这种师道尊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立,实质是突出教育者的神圣性与不可违背性,规定受教育者的无条件服从性。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这里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态度、个人品质、学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要自信,教育时要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同时要尊重受教育者。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修养,注意自身的仪表仪容,发挥个人自身魅力,同时对受教育者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育者要熟悉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同时还有伦理道德,处事待人等知识。
3、受教育者自身的原因。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看多了勾心斗角的社会行为,多少对别人都存在一些不信任,防御抵制心理不可避免。
二、人际关系和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是一种人际交往行为,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各种交往和互动中完成的。人际关系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上就是促进人际和谐。
(一)人际关系和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工作对象之间在双方交往的基础上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大学生在思想上是贴近的、在情感上是融洽的、在心理上是融合的,则双方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相互信任、相互配合,他们会主动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吐露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1、有助于教育者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际关系和谐,交往双方是彼此信任与依靠的,比较容易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透视教育对象的内心,从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实质,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教育对象改变不良态度。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通过畅通的心理渠道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够及时发现及解决问题。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相互信任,谈得拢,无芥蒂,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改变原来的不良观点及态度。
3、有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防治产生心理疾病。幸福感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也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高层次的需要,诸如归属感、幸福感以及爱的获得,必须经过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起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真正体味得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在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上,以引导受教育者建立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为目标,加强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的训练,进而推动人际关系和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目前,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思想:其一,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对自我、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一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过高或者过的评价自己。要么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要么妄自菲薄,在人际交往时,怯懦,内向,孤僻,把自己隔绝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心思敏感,怀疑他人瞧不起自己。二是,对他人的认识存在"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自我投射",以貌取人,以已知推未知,这都是片面性的错误认识,为交往双方带来困扰,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其二,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存在功利性。一个亲密关系能否维持,取决于关系双方在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时从中得到的能否与他们所付出的成正比。以上问题需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际交往中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其倡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理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求渗透到人们的交往、竞争和合作当中去,从而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2、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虽然比较广泛,"但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多小心翼翼,多是'广泛交友,谨慎交心'。这种交往只有广度而没有深度,多是些'点头之交'"在大学生中还流行一句话"我认识的人很多,但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熟人,而不是朋友"。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加强心理平衡和良好协调能力的锻炼,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加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意志的培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有利环境,减轻其焦虑与困惑的情绪,使其更容易进行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