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语文教学之传统文化美的发掘(2)

时间:2015-05-06 11:24 点击:
二 情感美 理解一篇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作者的情感诉求有所了解,唯有明白作者的情感体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作品。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帮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
  二 情感美 
  理解一篇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作者的情感诉求有所了解,唯有明白作者的情感体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作品。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帮助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认知。教学传统文化时,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离我们较远,学生们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诉求,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因而传统文化切忌教师的空洞说教,教师须“披文以入情”,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设计审美意境时需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来设定,不可强加给学生,如此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如讲读《赤壁赋》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描写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汪。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举酒咏诗的举止,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这篇文章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绚丽图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三 形式美 
  当今语文教学普遍关注言语的内容而漠视言语的形式,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际上,在某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师须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而去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教师还要帮助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尽情尽意地表达,并超越作品的语言,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后所表达的情和意。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效。如曹操的《观沧海》,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若把每句分解开,只能表现大海很平常的景色特点。但若跨越语言的表面意义,通过对四言诗较五言诗语言更为醇厚、简质的特点把握,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学生很容易体会诗中作者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 
  四 学以致用,启迪学生创造美 
  传统文化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外,更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创造美、发现美,进而自觉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启发。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的过程,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词语,都是一些孤立描写景物的名词性词语,不能表达明确的思想感情。而与“夕阳”“断肠人”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情感和理性的想象,那种暮秋夕照下凄清苍凉的意境、游子乡思萦怀的情调就不言而喻、油然而生了。 
  五 总结 
  当今对国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人已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局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理当重视此问题,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这一优势,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帮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他们欣赏传统文化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使语文成为其一辈子受用的知识体系。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