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使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极强,儿童文学作品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教育性,更能健全儿童的人格。如《雪孩子》中雪孩子这一人物形象就具有鲜明的舍己为人的教育意义;《雨点儿》中小雨点和大雨点的对话,展示的就是助人为乐的精神。各种日常生活礼仪的培养蕴含在相关儿歌当中,让孩子背诵、表演的同时获得知识。况且为提高儿童兴趣,入选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趣味性大于知识性。因此,大多儿童文学作品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在儿童记忆里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对健全儿童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前期直接模仿和后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其次,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增强了儿童的文学素养。儿童文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儿童各种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桌椅可以说话,学习用品有了生命,风雪也有自己的意识,天地万物都是自由的生灵。这些简单的思维和丰富的形象,大大提高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白雪公主与七矮人》的故事可让儿童进行联想,改编成各种小故事;也可让儿童自行排练,编成各种小戏剧;还可让儿童讨论、拓展思维能力。《神笔马良》在传播良善是美好的,惩治坏人的同时,更用丰富的想象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儿童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加深他们的记忆。
同时,儿童文学的知识性是文学的主要特征,树立各种鲜明形象的过程均是传播知识的过程。如关于各种生活小常识的儿歌背诵,在朗朗上口的背诵中传播生活知识:过马路的注意事项、火灾逃生知识、各种电器的使用,比普通的说明书更深入人心、易于记忆。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传播知识,儿童文学采用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的方式传播知识,故而更能让儿童接受且津津乐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基础的培养,主要是拼音学习、生词听说读写和简单叙事能力等的培养。儿童文学很好地把这些领域都囊括在内,充满趣味的填字游戏,儿童在游戏中既认了字,又提高了书写能力;在学习各种小故事中,儿童不仅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还大大拓宽了视野,习得了各种思维能力。
儿童文学从创作成为教材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存在一定的跟现实不是特别符合的情况。然则,能入编教材的儿童文学均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传播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因自身素养原因,无法很好地把儿童文学精髓表达出来:老教师年纪大了,童真表现得没那么好,学生作为受教者和审美主体,会产生一种挑剔的排斥;有些教师放不开,在教学儿童文学相关课文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里面鲜明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学生接受到的只是直白无波的呆板形象。因此,儿童文学的作用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儿童文学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必须提升个人素养,提高教学技能,保持一颗儿童般纯真的心灵,在教学的时候选择性引导,促使儿童德育发展。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和儿童打成一片,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发挥儿童文学的作用。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有着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知识素养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国昌.娃娃应多读儿歌[N].贵州日报,2000.
[2]黄越.儿童文学多一点“儿童本位”[N].光明日报,2000.
[3]韩进.百年中国儿童文学[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