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具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具。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而激发学生观察,求知的欲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尽力避免过多过滥,使其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科学性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032-01
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供学生观察、感知以帮助他们学习的各类事物统称教具。它既可以是实物、模型、图片,又可以是音像视频资料。大多数同仁曾经或者正在使用各种教具。教具的科学合理使用,对于各科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然也包括数学教学活动了。回顾近十年在数学教学中的得失,笔者感到只有做到对教具的适时合理使用,才能起到加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知识密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减轻学生记忆理解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做到适时出示使用教具,促进教学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教分类一节时(一年级),笔者考虑到学生才入学刚接触数学,论文网站同时年龄偏小,观察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只是对鲜艳直观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首先考虑将不同形状颜色的物体放在一起(有不同色彩的圆,三角板,长方形)让学生想办法把他们分出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启发他们可以按照颜色分,还可以按照形状分)然后,又出示学生们常见的水果蔬菜玩具的图片,再次让他们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动脑,明白分类是只能够使用同一种标准进行。在教学中尽量充分地调动其原有的认知水平,尽量做到轻松愉快学习分类知识。
同时,还应该关注教具出示的时机,在时间和量上要恰到好处。过早地暴露所要出示的教具,容易使学生转移和分散注意力,过晚使用教具同样达不到教学预期目的。在数量和种类上不宜过多,让学生产生疲劳。因此教具一般体积不要太大,以免过早暴露。同时教具的展现还要避免那种闪亮登场、一闪而过等现象。当学生还未完全理解一个内容时,本可以借助教具的展现而加深印象,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可有的教师此时往往把教具匆匆撤下去,或者换成其他教具,使学生应接不暇,造成学习上的“消化不良”。这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科学性原则。因此,对于内容较多,尤其是复习课,就需要事先想好用什么教具,怎么用。最好是能够做一通盘考虑,贯穿全课堂的教具才使用。切记不可为了使用教具而使用教具。笔者曾经看到有这么一位老师,为了上好校内公开课,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有卡片,小黑板,还有投影仪和实物模型。为的就是能够在领导同事面前大大的露一次脸。但到上公开课的时间了,由于心情紧张,对时间把握不是很好。导入用了不少时间,使得在演示各种教具时时间不够,又不愿意放弃其中一部分,结果匆匆地把所准备的东西逐一演示一遍,学生是跑马观花的看,疲于接受。下面的同事领导不禁暗自摇头,这位教师就是没有把握好展示的时机和尺度,结果自己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搞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