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中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使用同样的教材会因学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做到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如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应对课堂中的种种生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精彩而智慧。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教材;重组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讲究简单、高效。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那么,教师该如何灵活处理教材、有效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呢? 一、重组教材,让学生经历更丰富的学习过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运算律”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第三课时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在备课时笔者考虑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共性,于是产生了在一节课中完成交换律教学的想法。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1)请学生解决“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并写出算式;(2)观察、比较算式和结果,形成猜想;(3)师生举例验证,得出加法交换律;(4)否定减法交换律;(5)自主学习乘法交换律;(6)否定除法交换律。 新课标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地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但选择学习材料也要有所讲究,不能仅凭主观经验,而应建立在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之上。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两种规律。这既提升了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改进后的教学,实现了知识的重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初步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中由加法交换律顺利地推出了乘法交换律,同时也否定了除法和减法交换律。这一做法显然拓宽了教材的范围,也正因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大大增强了,乐于把抽象的推理思维过程转化为形象的直观判断的思维过程,从而顺利突破了难点。 二、算算猜猜,让学生产生更真切的学习体验 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完第一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教材在第5页“练习一”中给出了这样的题组: 800÷2÷2 900÷3÷3 600÷3÷2 800÷4 9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