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呼伦贝尔学院传媒学院为推进考试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依据学院自身情况,对提升本学院教师水平进行了探索。具体包括创新“传、帮、带”模式,有目的地开展教师培训,规范说课、听课、评课内容,学习人才培养方案等。通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实践,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关键词:教师 教学水平 课堂 教学效果
呼伦贝尔学院从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开始推行考试改革,改革传统依据一次期末考试评定学生的评价方式,改为结合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优化教育教学。各二级学院依据考试改革指导意见,积极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考试改革的措施和方法。作为考试改革的主力军和实践者,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考试改革的关键因素。呼伦贝尔学院传媒学院依据自身情况,论文格式探索适合本学院教师水平提高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创新“传、帮、带”模式
改革传统由资深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帮、带”模式,由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结对帮扶。
老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传统“传、帮、带”模式对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传统的“传、帮、带”模式受指导教师的经验所限,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对教育教学规律深层次的理解并不透彻;其次,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指导年轻教师“如何讲课”这一环节,对如何通过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相对缺乏;再次,对被指导的教师,以往的模式中更多的是学习,交流探讨较少。
改革后的“传、帮、带”模式由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指导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弥补了传统“传、帮、带”模式的不足。首先,新的“传、帮、带”模式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指导,而非单一的教师教学经验的传授;其次,指导内容全面系统,对如何规范教学基本文件,如何备课、讲课、布置课后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指导;再次,新的模式中的“指导”包含相互交流、探讨,新的模式中师范类专业毕业对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教师的指导并非单一方向的指导,由于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较多,而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对具体学科、课程的了解较多,通过交流、探讨,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
二、有目的地进行教师培训
通过划分课程类别,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传媒学院根据本学院具体情况,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性的课程,另一类是技能类的课程。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选择具体教学内容,由学院优秀教师进行示范课的讲授,并对示范课进行说明,然后组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对于理论类课程,如教学设计、远程教育学等类型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呈现教学内容,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传授和相关的拓展,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忽略学生的思考。在培训中主要关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有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对于技能类课程,如photoshop、摄影技术等类型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操作步骤的介绍上,更像是软件或器材使用说明书的介绍,缺乏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针对这类课程,在培训中引导教师培养学生设计理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么做”。
三、规范说课、听课、评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