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学好文言文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非常关键的一环。对于大多初中生而言,文言文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是学习语文的一大难题。本人以为,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培养兴趣是关键,知识积累很重要,只有把握学习的重点,才能达到提高文言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学习兴趣;知识积累
文言文对于大多初中学生来讲,在学习方式和技巧方面都很难把握,以至很多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论文发表,加上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无形之中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本人以为,文言文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都知,文言文既是我国灿烂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在古代,文学跟哲学本是相通的,比如孔子老子,既是中华儒道文化的始祖,又是影响中国几千年思想的哲学大师。他们其实本是研究哲学的,但是没有文化功底,既不能参透哲学,也不能良好地加以表达。所以圣人的哲学作品自然而然也是文学作品。后来文人的诗词文章,如果空有文饰而无内涵,也不能流传至今。
初中学生头疼的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但是很多情况下学生们对于文言文里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或者哲学思想很感兴趣。鉴于此,在培养初中学生文言文兴趣上我们应该以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或者记述的历史事件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下再去尝试理解文言文字词句段的含义,这样学生接受文言文的能力要强很多。以初中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引入以大欺小的例子来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当自己遇到以大欺小、自己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该怎么办?在同学们讨论完之后再介绍这篇文章的大意,让同学们的心理有多准备,在白话文中体会到唐雎的智慧。这样学生们就会有兴趣来仔细阅读理解这篇文言文。
培养学生们学习情趣,课外阅读少不了。如学生学习了《愚公移山》,教师可以再给学生印发一些短小的文言文例如《薜谭学讴》。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自然就引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使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二、注意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言文资料宝库,它们以整篇或者整段的形式出现在初中生课本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能单独的把每篇文言文与其他文言文孤立起来,实际上,文言文学习需要知识积淀、触类旁通。
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因为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最多,也是最普遍的,在这篇文中是这个意思,而在另一篇课文中却又是另一个意思,为了能准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掌握这个词的多种含义,从而联系上下文,确定该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一词多义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建议学生每人建立一个文言文小词典,只要遇到一次多义的词就添加进去,包括词的本意,古义,今义,引伸义等,并且将每个词义后都附上例句,便于理解掌握。遇到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如使动词、意动词、名次作状语等用法,教师也该让学生收藏并注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小词典也在逐渐加厚,词汇量也在逐渐丰富,这样,即使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由于平时积累了丰富的词汇,理解、翻译也会得心应手。这就得益于平时的积累。
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给同学们介绍这篇文言文的出处——《战国策》,提到《战国策》体例的时候,教师应该针对文言文的体例进行扩展,如:纪传体《史记》,国别体《战国策》,编年体《左转》等等,让学生们加以对比增强记忆。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这里面的“蚤”为通假字,通“早”。在提醒同学们记录的时候更应该嘱托同学们以后在文言文里特别是同时期的文言文再遇到这个字,就需要认真查看上下文思考是不是也通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