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同时有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也增加了中国长篇古典名著的阅读。经典文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新课标中小学语文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都有经典的传统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主流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无论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亦或是《尚书·夏书》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守”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精神。《易经》中“夫君子与天地全其德,与日月合其光”,以及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都在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神。而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更是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小学阶段教育是启蒙的教育,早期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会对他们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感染作用胜于言语说教。父母对孩子的能够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能对孩子实施因材施教,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教育思想。家庭中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国自古就重视少儿教育,并且形成了让我们今天仍受益匪浅受益的教育理念:一是重视言传和身教,注重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二是教育孩子规范自己的行为;三是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及新奇的心理特征,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举办书画展、诗歌朗诵会、传统音乐比赛,感觉中华文化的意韵美和音效美,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还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与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集体的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意识是个体能够与周围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资审表,团队精神是个体为一个社会利益共同体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证。[4] 小学生可以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百家讲坛》、《图说中国》、《成语英语》、《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等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视频,从感官上享受传统文化的大餐。 据齐鲁网报道,2013年4月,济南市某小学的学生和家长一起去文化中心听传统文化讲座,然后围绕着孝行文化,开展跪拜、为父母洗脚等孝心活动。虽然其中的跪拜活动并没有得到认可,但至少让小学生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隅。再有,2013年暑期,央视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就是很好的传统文字文化教育舞台。节目中不仅是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的160名选手的较量,更是到会嘉宾与场外的观众们的较量。在长达一年的活动准备中,更多学生的参与,不仅是中华文字的复兴,更是文字背后经典文化的复兴。 (四)借助网络拓展文化视阈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小学生有无尽的诱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家长和学校的作用不是让孩子远离网络,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并监督孩子正确利用网络,汲取无穷的资源,养成健康上网的好习惯。尽管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合力的作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可能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小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信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积淀文化底蕴。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家长和学校可以开列传统文化探究话题,让孩子自己去网上学习,一方面增加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孩子使用网络工具的能力。网络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图文展示,不仅陶冶了小学生的心灵,增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无形中也提升了他们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美学精神。他们会用自己的眼睛,辨别也哪些是美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合理的;通过耳朵听出哪些是和谐的,哪些是不和谐。而这一切恰好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缩影: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认识与直觉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5] 三、传承文明,创新文化 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并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特质,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文化也是中华儿女寻根逐源的不竭动力。《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3]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小学阶段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焦新.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国教育报[N].2014-04-02(007). [2]金元浦等.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xxgk_166543.html [4]张欣.对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几点思考.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5):125. [5]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