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课的热情度在不断地降温。是什么让孩子们对音乐课产生如此低迷的情绪呢?是什么让高年级孩子在学唱歌曲时无精打采?是什么让高年段学生在聆听时哈欠连天呢?甚至有个别较有个性的学生将音乐课变成了同学间的交流课,聊天课了。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里,这种现象尤为普遍。归其原因,笔者罗列出了以下几点,想与大家探讨: 【点击现状】 1. 唱--为什么你总是无精打采 音乐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比上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更轻松,更能受到他们的青睐吧!但是从现况来看,并非如此。大部分学生在学唱歌曲时总是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来。甚至有个别学生将音乐课变成了养精蓄锐的好时机。而这种现象在高年级中出现较为频繁,相对而言,低年级学生的音乐课的热情度相对较高,唱歌曲时总能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用洪亮的声音演唱歌曲。 2. 听--为什么你总是静不下来 现在的音乐教材中,很大一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聆听歌曲,从歌曲中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可似乎孩子们对这一学习点并不感兴趣。在我们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安排了"亚洲民间器乐曲片段"中的《拉贾斯坦民间音乐》与《狮子舞》供孩子们欣赏。这两首都是印度歌曲,在聆听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去感受乐器音色和认识乐器,并能主动去探索。 3. 创--为什么你总是迈不开脚 编配打击乐伴奏,在教学中时常会运用进去。可是每每都让人感觉孩子们就是纯粹的应付教师而已,没有几个学生是真正的在创作,在思考。在教学《邮递马车》这一课时,我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让学生自行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打击乐器和节奏型为歌曲《邮递马车》伴奏。出乎我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无从小手,于是我就先示范了一下,但是我这么一示范,大部分学生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全部模仿我的节奏型进行伴奏,千篇一律。 【寻求探索】 为什么高年级学生(主要针对农村小学)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总是提不起精神来呢?这其实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在里面。 ① 音乐教师非专业出身,多为兼职。在我们学校,大部分音乐老师是由语文老师兼职的。至于专业知识上面,相对的较为薄弱一些。 ② 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较小。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无论是家庭教育,接触层面,或者是学校教育,都是截然不同的。城镇学生从小就在参加一系列的培训班,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了音乐,接触了乐器。对他们来说识谱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常见乐器的音色对他们来说十分熟悉。可在他们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几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却不是一件易事。 那如何让农村的学生也能够爱上音乐课,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呢? 1. 改变传统识谱教学,注重趣味教学 其实不是自吹,我们农村教师,虽然音乐知识没有专业教师那么扎实,但是对音乐教学却是特别认真,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较快较好的学好歌曲,着实也想了很多的教学方法。那如何能够既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呢?那就是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歌方法。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发现开课老师教视唱时的方法非常好,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不仅识谱能力差,而且视唱时的音准较难把握这一特点。老师在教唱过程中,摒弃了原先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她主要是采用结合音乐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学习唱歌、演奏器乐等过程中,进行"唱名"练习。在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顺带地进行"唱名音程感"的训练,这是一种自然的、符合儿童特点的方法。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将枯燥的学习环节转变了,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还能让教学较好的把握视唱,提升音乐素质。 2. 设置情景教学环节,帮助情感升华 上面我谈到,学生在学唱歌曲也好,聆听歌曲也罢,总是一副不在状态。那为什么低年级的学生的积极性会相对较高一点呢?低年级的学唱歌曲比较富有童趣、贴近生活,而且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较强。但是高年段的教材中很多歌曲缺少了童趣,而且由于现在的孩子比较偏爱流行歌曲,所以对课本中的歌曲产生不了兴趣。 人教版第十二册中,有一首必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笆》。00后的学生很少看这种战斗片,如果直接让学生听,然后学唱,想必学生的情绪并不高。于是,我让学生先观看了游击队员在铁路上机智、勇敢的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这一部分,结果发现学生们各个精神抖擞,就像一名游击队员那样斗志昂扬。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在把握歌曲的情绪这一点上做的淋漓尽致。这比起之前给学生讲一大推道理进行导入,效果要好的多。 3. 加强编创活动衔接,提升听辨、创编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也会安排学生进行创编与活动内容。可是这一教学环节我们比较注重的是,将教学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积极性高一些。但是,学生往往没有相应我们,整个过程就是虚设一般,并无多大意义。认真翻阅了教师教科书,编写意图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歌曲,并能在学习中不断的提升个人素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这一编创环节中,除了针对音乐作品的学唱聆听和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进行设计外,还侧重在"听、划、找、唱、创"等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与编创能力。编创这一环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是,它不是作秀,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教学重点。于是,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内容上的前后衔接。在聆听完低段的一节音乐课后,让我对编创环节的设置有了新的认识。 授课老师在教学强弱记号时,她导入部分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如: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有哪些物体是可以发出声音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声音?并且通过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感受音的强弱。这样的铺垫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导入强弱的辨识与体验,这样的设置,衔接的多么恰到好处。然后就是编创小故事了,老师用《大雨和小雨》的故事,引导学生用声势、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来表现"天晴--小雨--大雨--小雨--天晴"的过程。老师这样的引导,我发现学生是真正的在参与,实实在在的在学习,而不是我们的走过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我们作为音乐教师,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教师,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把学生教好。目前,我觉得,我们该做的就是让学生先提起对音乐课的兴趣,让高段学生也能青睐音乐课,爱上音乐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