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练是健身俱乐部的核心和骨干力量,教练的职业质直接影响健身者的信心、兴趣和锻炼效果,也自接影响俱乐部的经营状况。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身俱乐部私人教练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健身俱乐部 私人教练 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807.8 文献标识码:A 1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的职业素质主要特征分析 私人健身教练的职业素质是指私人教练从事健身行业所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它包括职业形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和职业文化素质。 (1)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当然,随着一个人的继续学习、工作和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3)内在性。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这样,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4)整体性。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我们说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还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所以,职业素质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整体性。 2当前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2.1从业人员学历虽大幅提高,但专业背景复杂,普遍不对口 很多私人教练专业背景复杂,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是制约私人教练职业发展的另一大难题,从业人员成分复杂必将给管理和培训工作带来诸多麻烦。最大的问题还是从业经验不足,由于入行的都是新人居多,所以在职场上明显经验不足,职业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意识等等都比较薄弱。 2.2私人教练的服务意识普遍偏低 私人教练的服务一直是饱受垢病的地方,健身俱乐部宣传中的卖点在现实中往往成为短板。这一方面有教练自身因素,比如:本身素质不高、长期工作产生倦怠、与老板关系紧张而把情绪转嫁到会员身上等等。 很多私人教练根本没有职业独立性,完全寄生于俱乐部,只对上级主管负责,缺少对会员的服务意识。所以只对上级负责,而无视民意。 2.3学校教育与体育健身市场联系不够紧密 国内体育院校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都以教师为主,从事私人健身教练行业的人很少,很多体育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培养健身教练的专业,尽管有些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满足社会对私人教练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不能使其具备合格的职业素养,各个体育院校学生转变成的私人教练大多技能单一。私人教练除对学员进行健身指导外,需要包括体能评估、运动营养搭配、运动处方的制定等专业素质以及良好的服务营销意识和沟通能力,这都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所欠缺的。 3提升私人教练的职业素质的策略 3.1加强健身私人教练行业的法制建设,完善组织机构的监督职能 在影响健身私人教练行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体育法规的建设无疑是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私教行业发展是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有关私教行业的完整法规文件,为了健身私人教练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尽快草拟、出台我国《健身私人教练员》管理的法规系列文件,建立统一的健身私人教练培训管理机构以及规范的评估体系。 3.2建立健身教练员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健身俱乐部应该建立学员对教练员的反馈和监督制度,学员是与健身教练直接接触的群体,所以,学员对健身教练日常的行为和能力水平可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由此看来,学员是监督健身教练的最佳人选。采取这种措施对健身教练员起到一定的督促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健身教练员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健身俱乐部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合适的健身教练员的反馈和监督机制。 3.3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 在高等体育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既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有利于提高健身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的声誉,扩大健身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设立相关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站,这些鉴定站可以按照学校教育特点安排考核计划,使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有机的结合起来。高等体育院校的主管部门应与社会体育指导员人事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在教育系统内部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统一的考核机制,制定与不同教育层次相对应的等级标准,严格考核程序和标准。 3.4把私人教练的培养引入高校,设置相关专业 设置明确的培养目标,创新专业设置。把培养私人健身教练的工作引人到高等体育学府,并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应更适应日益扩大的健身市场的私人教练的需求,开设专门培养私人教练的体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以服务于全民健身、服务于健身俱乐部、服务于健身俱乐部会员为宗旨,以培养既懂得运动科学知识,又能帮助服务对象制订个性化锻炼方案和营养膳食方案的私人教练既有创新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服务营销意识及社会交往能力,同时掌握技术指导方法的高素质的私人教练为目标,为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从源头上保证从事这一行业的私人教练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孙树民.浅析社会指导员应具备的素质[J].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2(4). [2] 芦金峰.城市社区社会指导员的现状和素质的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05(4). [3] 孙国栋.小议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J].大学时代下半月 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