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美声唱法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的体系,成为被世界各国接受并运用的一种声乐艺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典“美声”走向了更广泛的大众群体。针对20世纪以来“美声”大众化发展的态势,作者从一名美声声乐教师的角度,对“美声”大众化对高校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关于美声教学创新的观点。 【关键词】美声美声唱法大众化声乐教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音乐走向大众化、娱乐化,古典“美声”的欣赏群体在消减。20世纪20年代欧美音乐领域产生了音乐剧,衍生出“音乐剧唱法”,其在“美声唱法”基础上更注重歌唱的通俗化,在这里,“美声”与各种流行音乐元素结合,形成新的演唱形式。这种唱法随后又被推广到其他不同风格作品的演唱中。“美声”与流行音乐融合的风潮,使古典“美声”走向更广泛的大众群体。 “美声”在我国的传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群众基础薄弱。如何使“美声”为更多国内大众所喜爱,我们的音乐家们一直在做着积极的尝试。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关于美声民族结合的理论观点及教学实践,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用“美声唱法”演绎中国民歌、流行歌曲,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美声与民族之间华丽无痕迹的转换等,他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美声”,也使我们意识到将“美声唱法”融于我们的民族音乐中,才能使“美声”找到生长的土壤,开创“中国美声”发展道路,扩大“美声”的受众。当我们从电视节目中看到农民朱之文声情并茂地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草根刘大成用意大利语激情高唱“我的太阳”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声”已离中国大众不远。 高校是培养美声专业人才的摇篮,更多的学生开始学习美声,但从教学效果来看,他们的所学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又能否担当起向大众传播“美声”的大任呢?笔者从一名高校美声声乐教师的角度审视目前的教学,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美声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声音不“美”,语言含糊不清,没有做到真正的“美声”,即“优美地歌唱”;其次,美声专业的学生不愿唱、不会唱中国歌,唱外国歌大众不易接受;再次,美声专业的学生艺术实践机会少,舞台表现力差;最后,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师与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将教学与时代、市场结合。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作者提出一些在“美声”声乐教学方面的创新。 第一,美声专业学生要打好基本功,真正做到“美声”即“优美地歌唱”。美声专业学生要对“美声”的真谛有更深刻的认识。东西方人由于腔体、声线的不同产生了声音的共鸣及音色上的差别。声音宽、厚不代表就是“美声”。我们目前的声乐教学采取的是一对一的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及对声音的审美来指导学生练唱,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美声”科学的声音概念,与时俱进,才能让学生有所学,真正掌握“美声”的发声技巧。 此外,要解决语言问题。美声专业的学生演唱中普遍存在咬字不清的现象,原因之一在于其片面认为美声就是唯声论。事实上,美声唱法对咬字吐字非常重视,意大利美声学派奠基人卡契尼在《新音乐》中强调:歌唱“首先是字,然后是节奏,最后才是声音”。导致吐字含糊不清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外国语言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拼读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语言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门的语言课,做到语言发音标准,此外要结合歌曲,注意歌唱中语言的细微变化,做到清晰地吐字,产生优美的声音。
第二,在教学曲目选择上,要多唱中国歌。我们学习美声唱法不仅是学会唱几首外国歌剧咏叹调,目的是唱好中国歌。美声专业的学生不愿唱中国歌的原因在于,其认为中国汉字没有意大利语更适合歌唱。“美声”发源于意大利,意大利语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意大利语语音结构较简单,由五个元音a、e、i、o、u及辅音组成,每个辅音都配有元音,一个元音对应一个发音,绝大多数的单词都以元音结尾,很适合歌唱。汉字的读音可分为字头、字腹、字尾,加上声调的变化,所以,歌唱时使用汉语远比意大利语复杂得多。要用“美声”唱好中国歌就要做到“美声唱法”与中国字的完美结合。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是把声音的共鸣形象及艺术规格放在首位,讲究旋律线条的连贯优美,咬字要服从发声。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就是既要咬清中国字,即咬住字头、引长字腹、归韵准确,达到“字正”,又要使咬字发声符合美声唱法的审美要求,不破坏声音的整体共鸣效果,达到纯正的美声化形象的“腔圆”。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要按照美声唱法的原则,用传统美声的训练手法,训练声音的美声形象及共鸣位置,其次在声音形象及共鸣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安放汉字,在行腔时形成纯正的美声化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