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毯子功技巧在古典舞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毯子功技巧是舞蹈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和其他的专业课共同承担着培养优秀舞蹈演员的重要任务。舞蹈中的毯子功技巧包括了基本素质训练(软度、力度等)、地面技巧、上下桌技巧、弹板、双人借体等内容的训练。为了更好的使舞蹈中的毯子功技巧在古典舞中得以运用,广泛的吸收了体操、戏曲、杂技等其他艺术的训练手法,加以改造,美化,加工,为舞蹈所用。 关键词:毯子功;训练;古典舞;秦俑魂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01-01 一、“毯子功”的内容及由来 古典舞中毯子功技巧也称武功技巧,是汲取了体操、杂技、京剧等项目的舞蹈技术技巧主要以翻为主,也就是中国古典舞中常用的技术技巧中跳、转、翻中的翻。首先,要了解重所周知,古典舞并不是古代人的舞蹈,而是建国初期的时候一些老艺术家们所创立的一种舞蹈流派,借鉴的许多戏曲、武术的优点,所以古典舞在舞蹈的过程中与戏曲有许多神似形似的地方。练功的方式方法都有很多共同点。近些年古典舞中又添加了如体操、杂技等当中的一些特点,这就是古典舞,而古典舞中的毯子功又是必不可少的,毯子功的内容包括翻、腾、扑、跌、滚、摔等各项技术技巧的基本功。由于这些技巧的高强度、难度大、技术条件复杂的训练,都是在毯子上进行的,以保护练习者不受伤害,故而称之为“毯子功”。毯子功的由来是根据汉代百戏中即有杂技、筋斗的表演,比如出土的西汉乐舞陶俑中,就有“拿顶”、“下腰”等等多种多样的表演姿态。经过历代杂技和戏曲艺人的创造、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翻、滚、腾、扑、跌等各种技艺。随着戏曲的形成,毯子功在戏曲表演中,成为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戏剧情境、渲染战斗气氛的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翻扑技艺,才能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毯子功除了在戏曲舞台上表现翻山越岭、窜房越脊、腾云驾雾、水中浮游、双方拼搏鏖战时的人翻马仰、窜奔躲闪、凌空跌倒等戏剧情节外,协调性和锻炼神经中枢系统对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还可以通过它的训练,协调演员的四肢,增强周身各部关节的柔韧性,使演员的形体在艺术创造中运用自如。近年来,由于古典舞与戏曲的相互结合使得毯子功技巧这么门课程也融入在了古典舞当中。毯子功的要求则是轻、飘、帅其中,轻,为轻盈。飘,指飘逸。帅,则为帅气。总的来讲,毯子功是在戏曲教学的基础上,继承并分离出来的一门舞蹈技术训练课程,是借用戏曲的名词,称为“毯子功”在古典舞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实践使人们发现了,这门课是在戏曲艺术的局限内进行对舞蹈演员的训练,这样的局限性过于狭窄,于是在原有的戏曲毯子功基础上,吸收了武术、体操、杂技等部分技术技巧的编入,使得舞蹈的毯子功训练步入了更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发展方向,而延用了原来的戏曲名称为“毯子功”。 二、“毯子功”的训练 毯子功课做为中国民族舞蹈演员的必修课之一,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三十年来,毯子功做为我国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为舞蹈剧目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一些演员能较全面地掌握舞蹈的毯子功技巧,并以其毯子功的特长成为舞。 毯子功,要先从腰功和顶功练起。所以要先学会拿顶和下腰,以锻炼腰的柔韧力和两个膀子的臂力以及下身的轻功。在这个基础上再练习前桥、后桥和单小翻、单前蹦、单提、虎跳、踺子、跺子等单跟头,同时还要练习高毛、案头等小跟头。在经过一段训练后,虎跳、踺子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继续练习虎跳前蹦 (简称“虎前蹦”)、踺子小翻(简称“踺小翻”)、踺子提,以及踺小翻提等。 (一)软开度训练部分 软开度训练是各类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课,尤其舞蹈专业的学生是身体来塑造语言的。在所以,舞蹈的各类身段要体现众多的舞蹈语汇,而这众多的舞蹈基本就要求每个舞蹈者使自己的肌肉、韧带等诸多方面更加的出色。因此,软开度的训练在舞蹈中的程度显得十分重要。 (二)地面软翻训练部分
软翻训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第一、内容是由各类地面的造型性技巧所组成,此类造型技巧通过身体正面接触地面,运用正确的滚动方法后,使身体各部按照依次接触地面的顺序,自如地向前完成滚动定型后,(例如,胸倒立、胸曲线等)。第二、是通过掌握了前者技术技能后,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体现形式是运用身体前后部分在地面上做向前或向后的滚动来完成各类向前或向后的软翻。因此,对柔韧性的程度和力量方面及协调方面的要求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