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顶层y方向最大位移为28.4mm,墙体倾斜率为0.161%,比未加固前减小42.16%。结构 5.42sAfterStrengthening的速度时程与加速度时程均比未加固时减小,最大速度由0.6343m·s-1减小到0.4647m·s-1,最大加速度由39.86m·s-2减小到35.38m·s-2,分别减小了26.74%和11.24%。 图14~16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加固对墙体变形的约束作用,纵墙和横墙变形基本同步。在图14中,纵墙与横墙的变形时程几乎完全重合,由此可见,加固的效果十分明显。 从图18可以看出,砌体结构的平面外变形基本一致,在地震作用下楼盖的变形基本保持不变。图19~21均可以说明,楼盖和屋盖经过增设现浇层加固后横墙墙体应力增大,塑性变形区域增大,塑性应变也随之增大;纵墙的应力大幅减小。 3结语 (1)加固后,横墙与纵墙的加速度基本一致,两者差异较小,并且横墙的加速度与纵墙的加速基本上同时达到各个峰值。而在加固前,横墙与纵墙的加速度存在差异,纵墙并不能通过屋盖系统与横墙变形保持一致,纵墙的加速度在地震作用阶段中总小于横墙。 (2)现浇混凝土叠合层加固后,纵墙变形有所减小,汶川地震波作用下变形由49.1mm减小到28.4mm。这是由于屋盖系统的平面外刚度提高,使其变形受到约束。同时,横墙的变形同样有所减小,变形由35.7mm减小到27.6mm。 (3)在纵墙侧向变形减小的同时,墙体应力也随之减小。加固前,纵墙的主拉应力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为0.68MPa,加固后减小到0.4MPa。但是横墙的应力变化很小,加固前主拉应力为1.49MPa,加固后为1.67MPa。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结构专家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8,29(4):19. [2]黄冲.汶川地震后砌体结构震害调查与震害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11. [3]王庄,李遇春.既有中小学砌体结构校舍抗震加固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0,43(增):436441. [4]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5]张杰.加层改造砌体房屋的抗震鉴定与加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6]朱坤.农宅开洞墙体抗震加固措施及有限元仿真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7]李欣.砌体抗震加固中抗剪承载力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 [8]王静.学校多层砌体房屋抗震鉴定问题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9]骆光威.多层砌体结构房屋震后鉴定及加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10]JGJ116-98,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S]. [11]爱德华·L·威尔逊.结构静力与动力分析--强调地震工程学的物理方法[M].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