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施工工艺、工序的控制 要保证硬质铺装工程的效果,工序和工艺把握也是很关键的控制点。在工序中要先施工立面再做平面;先施工广场再施工园路;先施工水系再施工与之交接的铺装工程;先施工特殊节点再做其它铺装;先施工灯具再做与之相衔接部位的铺装。同时,为保证效果和提前发现问题,硬铺装的封样施工是施工中的关键的步奏。每个特殊位置、每种材料大面积施工前必须进行预铺装,以便对材料及效果确认并进行现场封样。另外配套管网施工尽可能提前,考虑到回填土的下沉问题,在建筑主体封顶后需尽早进行回填,并回填至景观设计中的铺装基层底标高和种植土下标高,从而保证回填土有充分的自然下沉时间。 在施工工艺控制中要注重石材防泛碱工艺、不同类型铺装材料基础及垫层做法不同所造成的沉降量不同所带来的下沉问题、大面积铺装或长距离铺装中的变形缝预留工艺、不同铺装材料的交接工艺、石材铺装中的防空鼓及防冻胀工艺。 3景观植物施工控制 3.1绿化植物的选择控制 植物是建筑的外立面,因此选择植物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植物特性,同时考虑植物的个体喜好,耐阴还是喜阳,亲水还是耐旱等特点。利用植物的高矮变化、疏密变化、颜色变化、常绿与落叶的变化、开花与结果的变化、与建筑之间的对比等,以丰富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浅红深白宜相间,先后仍需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叫一日不花开。”充分说明了一步一景花满园的景象,使我们要注重植物的搭配与四季的变化。 注重植物的立体绿化效果,通过乔木、亚乔木、大灌木、花灌木、地被及草坪还有攀援植物的合理搭配与建筑互相映衬,形成完美的天际线。从建筑到园路及广场的栽植顺序为从高到矮,从大叶到小叶,同时注重色彩变化。 重点区域的苗木选择分为庭荫树、行道树、孤赏树、组团植物的选择。庭荫树宜选择无病害,树形优美,冠幅大,相对名贵的品种,北方宜选择落叶树。行道树选择生长快,树干挺直,冠幅大,易于采购的树种。 3.2绿化植物的栽植技术控制 绿化植物的栽植首先要确定栽植位置的准确性。在树池中的孤植树及列植树必须栽植在树池的正中;行道树要保证栽植的间距,处理好与路灯之间的前后关系及间距关系;建筑南侧的大乔木根据纬度不同,控制在建筑立面以外5-7m的距离,避免影响建筑的日照度;组团植物栽植中要考虑植物以后的生长发育空间,避免多年后形成植物墙,影响空气的流动性。 由于近年来大树在园林景观中的广泛应用,大树的在栽植技术也相对复杂,我们着重对大树的移植技术进行探讨。 对准备移植的大树首先要提前进行断根缩坨(一般提前1-2月,珍贵树种及大规格不容易成活树种须提前1-3年),土球直径宜在树木胸径的8-10倍,土球高度为其直径的2/3,断根作业中采用手锯切断主根,避免主根产生劈裂伤,采用桔式包扎以保证土球完整性。其次再根据树种的特点进行修剪,尽可能采用全苗式或短截式修剪,从而保证移植后的树形优美。移植季节选择初春为最好的季节,其次为秋季落叶后的时期,必须反季节移植的树种要采用特殊措施如叶面喷水、遮荫等技术。栽植中要保证树穴尺寸,切忌挖成锅底状。采用疏松肥沃的“客土”对原土进行置换,并施入基肥。 3.3绿化植物的养护控制 后期养护工程是指对绿化植物进行调养和护理,以保证其成活和正常生长的过程。所谓“三分种,七分养”,指出养护的重要性。在栽植后1-3年里的日常养护管理很重要,尤其是栽植后的第1年管理更为重要。景观绿化的主要养护工作是喷浇水、排水、树干包扎、保湿防冻、施肥、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 绿化植物养护包括树木养护、花灌木养护、地被植物养护及草坪养护。养护工作中要不间断的对栽植后的植物进行日常检查。及时发现树木支撑松动,尤其雨后及大风过后,进行重新固定。对低洼处排水不畅等问题进行快速解决(如增加排水井),对地形处理所出现的不足(坡向不好)及个别下沉区域进行补土施工,杜绝因改进不及时而对硬质铺装工程带来下沉的损失。对树木的病死枝及时进行修剪,避免对其它植物造成伤害。适时进行养护灌溉,保证植物的正常健康生长。 后期养护工程也是植物栽植工作的延续,通过养护工作来正视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同设计师进行沟通以进行后期总体效果调整及把握,完善施工过程所产生的不足之处。 4结语 总之,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工程,如果在细部的处理中存在不足,往往会留下难以弥补的缺点。相反地,若把园林景观工程细部处理好的话,通常可以弥补此工程施工中的些许不足。因此,为了保证园林景观工程真正做到生物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结合,凸显其的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施工细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朱明.住宅小区景观工程施工细节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4期 [2] 俞丽超;马聆.园林施工规划及施工细节处理[J].中国园艺文摘,2013年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