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认清"城中村"现象,有助于把握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道路;而探讨"城中村"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城中村"的改造,进一步推进"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本文试以G市L街道的调研为切入口,对当前"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体验观察与阐释,并对发展走向提出笔者的思考建议。 1L街道及其社区文化的基本情况 L街道办事处管辖下的L中心居委和K居委两个居委会(即是原未进行"村改居"的L村,为考察完整意义上的"城中村",本文尊重历史与现状,调研对象包括上述两个居委,并从表述方便上考虑,在下文将两个居委会按现行街道建制统称为L),是G市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城中村"之一,其所在地是规划中G市未来的城市中心--Z新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发展成为G市集金融、贸易、展销、购物、文化、服务、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因此,其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城中村"的典型,更对"城中村"社区文化的如何发展提升具有启发性意义。 L街道现有本地人口约6300人,外地人约12600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人口比例是1:2。根据该社区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本地居民高中以下文凭占33%,中专或中技文凭的占25%,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40%,研究生学历占2%。各种职业在这里广泛的存在,其中党政机构有关的从业人员占1%,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占8%,个体经商占25%,自由职业者占32%,其他占34%。 街道有一个文化站,文化站设站长1人(属街道办事处正式编制人员),另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聘用制)。文化站建有培训室、舞蹈室、旱冰场、老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现有各种业余文艺活动团队12个。共建单位有G市聋人学校、某某小学、小区某某花园。文化站一直致力于整理当地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化遗产有乐社、醒狮、龙舟等,且此三者都在G市有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文化站于2003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 L街道是某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该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系的部分学生被街道居委会聘为"社区助理"。地域内的其它几所高校常与L街道联合开展"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讲、文化表演、志愿者活动等。 2调研分析 在L街道党政领导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笔者于2009年2-3月,通过采用访问、座谈、实地察看、抽样问卷、参加活动等方式方法,对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发出当面访谈抽样调查问卷220份,调研对象为包括本地和外来人口的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是90%;回收答卷中,本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72份,占36.4%,外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126份,占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