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中,思政课作为一门培养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必修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今后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尚人格,才能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成为有用之才,因此,学生管理人员要尽可能地用好思想政治课这一手段,与思政教师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代相联系,紧扣学生的思想脉搏,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培养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自己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优良的学风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坚强的学习意志、严格的学习纪律、健康的学习动机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综合体现。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目的,消除盲目心理,克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勇敢地面对现实,为学习和生活、理想去拼搏和努力。要树立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及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学习和工作目标,而不仅仅考虑个人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 高校思政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指导,关注外部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思想上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交谈,与学生交朋友,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生活动态等多个方面。高校也要在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教改成效及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除此之外,应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正确认识社会,多看社会的积极面,自觉抵制其消极面,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育人环境,鼓励大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进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四)加强心理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及时地予以帮助和引导,引导学生形成对大学生活的正确心态。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会控制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保持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形成正确的社会判断价值取向,艰苦奋斗,努力学习。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一种积极、愉快、向上、舒畅的情绪来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把追求健康、高尚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统一起来。 (五)通过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管理 通过教风、学风建设,使全体教师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理念,形成“敬业、奉献、创新、求真”的教育思想,以自身的渊博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充分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使学生普遍达到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明显转变、学习动力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明显进步的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手段与时俱进。当前,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总学时做了大幅度的压缩,给学生预留了较多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指导,做好教学设计,积极开展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 学风上去了,学生的管理工作自然水到渠成。学校必须通过建立有关规章制度规制学生在学习纪律方面的约束性和行为的定向,健全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学习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建立学生自觉的行为模式。比如,课程的设置、必修课与拓展课的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要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总之,新时期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起铺垫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应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1号)[A/OL](.2012-01-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A/OL].(2008-09-2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380.html. [3]欧阳霞.论柔性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68-69. [4]刘大允,李靖茂.论高校和谐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导刊,2010(3):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