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工业论文 >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2)

时间:2015-12-21 09:21 点击:
试点单位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建设了遵循IEC61968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定义了标准和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开发了系统间的规范化接口[1]。同时,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逐步与能量管理系统(EMS)、PMS

  试点单位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建设了遵循IEC61968标准的信息交互总线,定义了标准和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开发了系统间的规范化接口[1]。同时,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逐步与能量管理系统(EMS)、PMS、GIS、营销管理系统(CIS)、95598客服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等应用系统开展了信息交互与功能整合,不同程度上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应用系统的综合性应用,为实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配电网提供了技术手段。
  1.6配电自动化运行维护体系建设
  试点单位积极开展配电自动化运行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对配电自动化运行维护(简称运维)相关机构、人员配置的梳理和完善,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系统建成后的稳定运行。将配电终端纳入配电设备进行统一运维,提高了运维效率,开展了针对不同专业的技术培训,提高配电自动化相关运维人员业务水平,为下一步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主要技术特点分析
  通过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各试点单位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运行和生产管理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得到了显著提升,实现了预期目标。总结国家电网公司及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的配电终端试点工程建设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2.1系统建设应用主体明确,主站功能完整
  首先明确了配电网调度和生产指挥为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主体,同时明确了主站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基础平台,强调配电信息覆盖面,重视具有配电网特色的功能应用,着重解决配电网 调度的“盲调”现象。因此,大部分试点工程在主站系统的配置规模上考虑一步到位,构建标准、通用的软硬件基础平台,除了满足基本的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要求外,还实现了馈线自动化(FA)、配电网分析应用等扩展功能,同时支持对新能源接入、配电网自愈、可视化调度操作,以及与用户互动等智能化功能的实现。
  2.2FA方式多样化,重点提高故障处理能力
  根据配电网网架结构和一次设备的现状,并考虑通信条件,合理选择FA方式电主站/子站与配电终端之间具备主从通信条件且开关设备具备电动操动机构的配电线路,一般采用集中型全自动方式;通信通道性能不满足遥控要求或开关设备不具备电动操动机构的配电线路,则采用集中型半自动方式;配电终端之间具备对等通信条件的配电线路,则采用就地型智能分布式;不具备通信手段或通道性能不满足遥控要求的配电线路,在配电_次网架具备双电源供电手拉手条件时,则采用就地型重合器方式。
  在国家电网公司试点中,大部分试点单位普遍采用主站集中式FA处理模式;其中天津、青岛、西安等试点单位采用智能分布式与主站集中式结合的方式,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线路实现智能分布式FA,探索了采用智能分布式FA实现故障快速处理的方式。上海公司则全部采用了智能分布式FA;郑州公司配电线路保护配置采用“两级保护、三级级差”,充分提高了FA效率。
  在南方电网试点中,深圳全部采用主站集中式实现FA,而广州在电缆网上采用主站集中式,在架空线上则采用就地分布式FA。
  2.3遵循IEC61968标准,实现信息交互与业务集成
  配电信息量大面广,配电业务涉及多个业务环节,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需要与相关系统实现信息交互和业务集成。大部分试点工程都遵循IEC61968国际标准,采用信息交互总线实现了多系统的信息交互与共享集成,严格遵循数据“源端维护、全局共享”的信息交互原则,通过信息交互总线,对不同应用领域的信息孤岛系统进行了有效整合,定义了标准和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型,开发了系统间的规范化接口,不同程度上实现了配电自动化系统与相关应用系统的综合性应用,为互动化、智能化的配电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图2所示为成都试点工程的信息交互应用示意图。
  2.4配电终端配置合理,技术/性能显著提高
  各试点工程根据实际网架结构、设备状况和应用需求合理选用配电终端,对网架中的关键性节点,如架空线路联络开关,进出线较多的开关站、配电室和环网单元,采用“三遥”配置;对网架中的一般性节点,如分支开关、无联络的末端站室,采用“两遥”或“一遥”配置;分支线上,看门狗、故障指示器等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有效扩大了配电自动化覆盖范围,为配电网抢修调度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撑。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