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主要做法与效果
4.1重建局部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重建二三类层井网。通过大修、封堵、分注、堵水,对厚油层全封再射,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7.8x 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14.8x 104t;重组一类层井网。通过拉大主力井网井距提液,加强次主力层,减弱主力层吸水。实施大修、分注,恢复增加水驱控制储量33.0x 104t,增加水驱动用储量23.2x104t;以精细注水为中心,有效实现注水结构转移。以大修和分注、补孔为主,新增注水层17.6m/7n,增加水驱控制储量7.3 x 104t,水驱动用储量4.2x 104t;精细挖潜、控制递减。剩余油分布零散,不连片分布,立足于单井组,进行配套工艺技术集成应用。通过老井大修、挤堵、侧钻等手段组建二三类层井组,进行单砂体先期注水培养,井组挖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4.2实施事故井的大修恢复,完善二三类注采井网
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由于井况的大量损坏,油藏井网遭到破坏,有注无采和有采无注现象严重,这就给油田的开发带来一系列的麻烦。通过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找出剩余油的主要集中层位,通过实施事故井大修等手段逐渐建立和完善一些潜力差层的注采井网。
4.2 建立高效的注水开发方式,扩大水驱波及体积
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主力采油层已严重水淹,而二三类差油层又驱动不充分,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注水开发方式。周期注水是周期地改变地层注入和地层液体的状态,可以提高驱替效率和采收率。某区块进入高含水期开采后,在稳定注水条件下,注入水很难扩大波及体积,大部分水沿已经形成的水窜通道采出至地面,使注入水的利用率越来越低;而且伴随油田采出水量逐渐增加,开发工作量逐渐加大,措施效果逐年变差,井况也越来越差。因此要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减缓老井递减尤为重要。2013年下半年开展基础井网主力油层周期注水,采取整体异步周期注水方式,两油层交替周期注水,半周期定为 6 个月。从两周期执行下来的效果可以看出,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韩圆庆. 油藏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措施研究[J]. 经济师. 2011(04)
2.赵红兵. 三角洲前缘韵律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及调整[J]. 特种油气藏. 2006(02)
|